肖一萍: 行为治疗的三个学派
标签:
健康情感时尚文化育儿 |
分类: 心理学知识 |
“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源于美国桑代克的动物心理实验、美国华生对“刺激”和“反应”进行测量的“黑箱作业”、前苏联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美国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即“工具性条件作用”)和美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模仿学习”)。而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可供临床应用的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却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诞生于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实验条件下造成动物的所谓“实验性神经症”,并用行为治疗的技术(如通过“去条件”作用),将其一步一步地消除或纠正,即消除神经性的反应。然后,沃尔普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临床,治疗病人。当患者对一种较弱的刺激就能引起焦虑时,就让其产生一种在生理上抑制焦虑的放松状态。当较弱的刺激能够忍受后,再逐渐增加刺激的强度,到较强的刺激也不能引发焦虑为止。从此以后,行为治疗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来克服或矫正个体不适应的、不良的行为习惯。
行为治疗的人性观认为——
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了的反应式有机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行为而外显的,人的行为不管是正常还是病态的,都是习得的,行为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因此就可以通过矫正个体的外在不良行为,而达到治疗患者特别是有恐怖、强迫、焦虑等心理症状患者的结果,并通过学习建立新的适应或积极行为。
有观点认为行为治疗影响颇大的有三个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的鼻祖(之父)当为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第一个学派是英国伦敦曼德斯莱医疗小组,以艾森克等临床心理学家为代表,把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看作是异常行为,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来调整或改造他们。他们推进了行为治疗作为一种科学治疗方法的发展。
第二是南非的沃尔普学派,沃尔普是第一个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运用到精神病临床的开创人,他创立了“系统脱敏治疗”等行为治疗的技术。
第三是以美国斯金纳为中心的学派,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说”,对行为治疗的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或前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他把条件反射视为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主张采用条件反射这一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主观心理现象,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客观外界所决定的,坚持机体与环境、心理与生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性。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以及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成为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美国的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在初期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在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甚至超出了学术的范畴。但无论如何,应该说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这里的“联结”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他提出人类学习行为的三条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这些定律大多以他早期对动物的心理实验(如迷津实验)为依据,修改后用于人类的学习情境中。他的著作主要有《动物的智慧》、《心理学纲要》、《教育心理学》、《人类的学习》、《学习心理学》、《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人类(人性)与社会秩序》、《智力测验》、《心理教育的测量和评价》等。
华生(又译作华森、沃森,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用内省方法,主张用实验方法。他提出S—R公式,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知道什么反应,就可以推想出是由什么刺激所引起。他的主要实验方法是条件反射法,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著有《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1913~1919年),除此,他的重要著作还有《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儿童心理护理法》等。另外,他于1920年因主持一项关于性心理行为实验的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进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直到逝世。
托尔曼(1886~1959):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们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中间变量才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所以模式是S—O—R(或后来的S—C—R、S—E—R)。中间变量(O)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包括知觉、思维、运动技能等。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斯金纳(1904~1990):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或称“条件强化学说”,并尝试应用于医疗实践。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有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饿鼠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认为行为的发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假如以往没有受到强化,那末相应的行为就不会出现。他认为不良的强化作用往往是各种不良的或异常的行为发生的根源;而积极的和良好的强化作用则可以成为改变各种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一词首先是由斯金纳等人于1953~1954年提出。斯金纳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的艺术》(1968)、《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和《关于行为主义》(1974)等。
沃尔普(1915~1997):在南非出生并求学、执业的行为治疗师、精神病学家,后为美国心理学家。早些时候,沃尔普的中心课题是对动物神经症的产生和治疗进行实验研究,认为这些神经症通过学习而产生,因而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沃尔普在大学读书期间曾读过巴甫洛夫的文章,自己也进行实验:把一只猫放进实验室的一个小铁笼子里,并定时电击它,每次电击之前都呈现强烈的声响。多次实验后,即使不再电击但只要听到这种声响或看到铁笼,这只猫都会表现出明显的类似于人类的焦虑、恐怖症状反应并拒食。将这患了“实验性神经症”的猫饿上几天,然后放回到那个小铁笼中,这猫宁肯饿着也不愿吃那铁笼子里的食物。即使是在实验室隔壁的房子里,对猫的进食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猫对原实验环境产生了“泛化防御性条件反射”的缘故。然后沃尔普把制约反射颠倒过来,让猫在看起来环境很不一样的一房间里进食,发现猫的焦虑、恐怖程度减低,继而试探,进而较快就学会在这间屋子的笼子里进食,接着又在跟原实验室差不多的一房间的笼子里进食,然后在更相象的屋子里,最后再回到原来的实验室的小铁笼子里去。就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引导猫消除恐惧,回复到正常就食状态。通过这个实验,沃尔普联想到人类许多亚种的神经官能症的一些症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实验方法予以消除。他将条件反射的方法与肌肉逐步放松技术相结合,创建了“系统脱敏疗法”,1950年以后,他把这种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病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58年,他发表了《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一书,这是行为疗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之后,行为治疗广泛地应用于心理治疗。除了《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他的著述还有《相互抑制治疗》、《行为治疗的实践》和《我们的无效害怕》等。
艾森克(1916~1997):英籍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他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外倾性”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1950年之后,他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变态心理、临床心理,同时以条件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并提倡行为的心理疗法,于1959年正式提出“行为治疗”。他的著作主要有《人格的维度》(1947)、《人格的科学研究》(1952)、《人的人格结构》(1953)、《焦虑与歇斯底里的动力学》(1957)、《变态心理学手册》(1960~1973)、《人格测量》(1976)、《性心理学》(1979)和《智力的模式》(1982)等。
班杜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这是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班杜拉试图阐明人类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人格特征的。班杜拉不仅论述了人类社会行为习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种历程,而且也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先行”和“结果”这两大因素。他强调“认知过程”、“代替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人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知这三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他认为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性学习而获得,学习者无须事事通过亲身接受外来的强化进行学习,而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代替性地得到强化,而观察学习的重点是在于对外界榜样的模仿。班杜拉早期研究心理治疗,稍后研究儿童的攻击性和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后来潜心从事对行为矫正技术的探索,再后来他致力于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他对“强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分为“外部强化”、“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性强化”。他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学习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价,即自我效能。其主要著作(包括与人合著)有《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青春期的攻击行为》、《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N·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米勒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1967年获得成功,并把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人的临床实践。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们也可以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生物反馈治疗是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一种行为矫治技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调整或控制患者的心律、血压、胃肠蠕动、情绪、肌紧张、汗腺分泌和脑电波等诸多机能活动的情况,从而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应状况,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各种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的目的。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紧张焦虑和情绪不稳定等状况。
亲爱的朋友,你想体验鲜活的人生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