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一萍:超限效应经典案例

(2017-07-06 12:11:05)
标签:

健康

情感

时尚

温馨

文化

分类: 心理咨询案例

  :超限效应经典案例

  可见,教师在任何方而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在课堂上、或者在听讲座时,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3点要讲”的时候,你会认真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10点要讲”的时候,你便顿时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

  同样,如果一节课教师让你学习10个单词,可能你还会认真地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因此,当向学生或者孩子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要注意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沟通应用 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他说的是什么。一些人所以话太多,喜欢讲长话,是想显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往往把讲长话当作是有水平的表现,其实,话讲得到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口才。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1.说话不要咄咄逼人;2.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3.让人觉得友善

  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唠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否是别人需要的,也经常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有时候也容易招人烦。马寅初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有一次曾经在百忙中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贺喜的人们发现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自己要讲话,但是既然大家热情相邀,又不能让大家扫兴。讲什么呢?多夸奖新郎几句吧,又显得是客套话;讲学问吧,显然不切时宜。最后,他来了个一句话的演讲:"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人们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后来联系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

  记住,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亲爱的朋友,你好!

    你想体验鲜活的人生吗?请致电:

         肖一萍的热线:18818871386

肖一萍:超限效应经典案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