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福州行之(登鼓山有感)

林永茂
2018年10月22日
闽江北岸鼓山崇,古刹禅宫五蕴空。
探胜寻幽来此地,瞻峰望壑缆车中。
岩前墨迹诗情在,樾下经声雅韵风。
十八奇观犹画境,廿三瀑布若蒸融。
释义:本律诗破题之“鼓山”,是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东部、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处最著名的风景名山。说起鼓山风景名胜区的奇景,不能不说鼓山之巅屴則峰,又名绝顶峰,海拔969米,在其之上可远眺大海,它高迎旭日,直送海涛。峰上有一巨石,每当雷雨交加之时,发出巨响,如擂鼓之声,“鼓山”因此得名;
“古刹禅宫”是指拥有闽刹之冠的涌泉寺,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
本律诗颔联之“寻幽探胜来此地”是指在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自然风光秀美壮丽,植被林木,苍劲滴翠的鼓山胜地;
“瞻峰望壑缆车中”,‘瞻峰’是指举首向远处、高处仰慕鼓山的主峰, 原名屴崱峰(又名屴崱峰、大顶峰),绝顶峰峰顶状若覆釜,常年多为岚气笼罩。‘望壑’是指俯首眺览山色苍翠而空明的鼓山深沟坑谷,攀峰览胜尽在索道缆车中。
本律诗颈联之“岩前墨迹”是指摩崖石刻群等人文景观,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隶、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堪称福州碑林;
“樾下经声”是指游客在路旁遮阴的树下顷听僧人诵念《般若波罗蜜经》的朗朗经声。
本律诗结句(尾联)之“十八奇观”,是指由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鼓山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十八景,刻于达摩洞外的一面岩壁上: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蜓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
“二三瀑布”,是指鼓山仅瀑布景观,包括掬珠潭瀑布、龙首瀑、天石滩瀑布群、仰天谷瀑布群、水云瀑布群等多达23处。这些瀑布不仅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且可近观、可远观,也可仰望、还可俯视,达到满足游客多角度欣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