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集》卷二(上)

(2017-04-20 17:38:20)
分类: 《唐代文学研究》课程

《长江集》卷二

 

                                                                                   赖春桃

岛诗=“唯造平淡难”

- 这一卷的诗基本是寄给长辈、朋友、僧人的诗、主要的人物有姚合、孟郊、韩愈、张籍,但是有很多是不能判断出、或者不确定为何人的。

 

一、《寄孟协律》

我有吊古泣,不泣向路岐

huī泪洒暮天,滴著桂树枝。

别后冬节至,离心北风吹。

坐孤雪扉夕,泉落石桥时。

不惊猛虎啸xiào,难辱君子词。

欲酬空觉老,无以堪远持。

岧峣tiáoyáo倚角窗,王屋悬清思。

 

孟协律 = 孟郊,字东野,贞元十二年登进士第,年已五十,授溧阳尉,据韩愈为之写《贞曜先生墓志铭》说他于元和元年(806)十一月(兩《唐書》本傳說是 “元和二年”)河南尹郑馀庆任盂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

系年 = 黄鹏校注本:此诗当作于 元和二年或三年807-808)

而李嘉言《贾岛年谱》说贾岛“初识孟郊”于元和六年811),然按诗中“王屋山”是在济源县,是贾岛归途所经过的地方,于元和六年秋,韩愈从河南令迁尚书员外郎,他随着韩愈赴长安,同年冬天归范阳,诗中“别后冬节至”知道是这一年途中所作。(同年于卷一《宿悬泉驿》之作)

- 这是一首写他跟孟郊离别之后的感情,有幽清的意境

 

我是为了千古之悲(为了古人)而哭泣,而非因为我们要分手的困惑而哭。我是为了功名事业忧伤而流泪。与你(孟郊)离别后,已入冬天,这种离别的就像北风吹来那么寒冷。独坐在门扉,遥看风雪降落,独听石桥溪水之声音。在山中这样的情景,连虎啸的声音早也听惯了,毫不心惊,但是一展读你(孟郊)的赠诗后,想回复,却想不出来怎么写诗回赠。因为他怕会“辱君子词” ,这就表示出贾岛对孟郊的才华十分心仪,孟郊也长于贾岛二十八岁,岛当属于晚辈。然后,想回就“空觉老”,黄鹏注说,“老”不是指“年纪”而指的是“自己的才思衰竭”因为他说当时贾岛只是三十几岁,或者我觉得应该是要写诗回的话,恐怕想到年纪老也没有好的诗送给你。所以唯有倚窗独坐,遥看雄伟险峻的王屋山,牵挂着你,以寄清思。(也表示说是他的一种享受生活方式) 

注释

1、泣路岐 = 《淮南子》:“杨子见路岐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杨朱身临岐路,为方向迷乱,十分感伤)

2、滴著 = 李嘉言注:《全唐诗》一作“每滴”。

3、桂树枝 = 典故说在科举博取功名,《晋书·郤诜xìshēn传》:诜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4、夕 = 李嘉言注:《全唐诗》一作“久”。

5、角窗 = 李嘉言注:《全唐诗》一作“窗角”

6、协律郎 = 《旧唐书·职官三》:“协律郎掌和六品、六律,辩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

 

 

二、《和刘涵》

京官始云满,野人依旧闲。

闭扉一亩居,中有古风还。

市井日已午,幽窗梦南山。

乔木覆北斋,有鸟鸣其间。

前日远岳僧,来时与开关。

新题惊我瘦,窥镜见丑颜。

陶情惜清澹dàn,此意复谁攀。

 

刘涵 = 不详是何人,他应该有诗作在前,贾岛以此诗相和。

系年 = “闭扉一亩居,中有古风还。井日已午,幽窗梦南山”,这一句, 就是到了日午的时候,还能在幽闲的窗下梦南山,不像是在繁华帝都的景象,贾岛当时应该是住在长安“乐游园东的升道坊”,所以系在长庆三年(823),时岛45岁。(按李嘉言《贾岛年谱》)这一年张籍过其居亦有《过贾岛野居》,说升道坊是“野居”,符合他在诗中称自己“野人依旧闲”。

注释

1、覆 = 黄鹏注本,写为“复”。

2、澹  =  黄鹏注本,写为“淡”。

3、复 =  李嘉言:一作“共”。

4、攀 =  李嘉言:一作“群”


   在京都任职的人是满了,而我却仍然闲着,无位无官作。只能在自己一亩的宅第,关着窗户,仍然有古人质朴淳厚之风。我虽然在长安城中这样有追逐名利的气氛中,还能在幽窗下做着隐居于终南山的美梦。然后“乔木覆北斋,有鸟鸣其间”鸟就叫我从这场美梦醒过来。前天来了一位僧人,我才为了这位远来僧人开门。他做的诗让我吃惊,然后就自嘲自己的很瘦的身材,丑陋的相貌。但是今天已经无人追求古人清净恬淡的情性了,所以我不知道能与何人分享这种感情了。

 http://s3/mw690/006IkPJZzy7as9eN38K62&690

             1、长安城图(陕西历史博物馆,自拍)

 

三、《明月山怀独孤崇chóng鱼琢zhuó

明月长在目,明月长在心。在心复在目,何得稀去寻。

试望明月人,孟夏树蔽cén。想彼叹此怀,乐喧忘幽林。

乡本北岳外,悔恨东夷深。愿缩地脉还,岂待天恩临。

非不渴隐秀,却嫌他事侵qīn。或云岳楼钟,来绕草堂吟。

当从令尹后,再往步柏bǎi林。

 

独孤崇、鱼琢 = 疑是两个秀才,按卷六有《送独孤马二秀才居明月读书》,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提出,则独孤秀才即“独孤崇”,而马秀才与鱼琢当为一人。崇既为独孤氏秀才,则鱼琢必马氏秀才无疑。盖“马”、“鱼”因形近而讹,未知二姓孰是。

系年 = “明月山”何在?

第一、长江县

齐文榜按《太平寰宇记》八七,剑南东道六遂州:长江县“唐上元元年,以旧县不安,移在明月山下凤凰川。明月山在县西二里。”又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三〇潼川州二蓬溪县:“长江,后魏置县,即巴興县也……岛盖主簿是县者。……有明月山,在县西南二里。”从这两条,明月山是在“长安县”。又有认为明月山是寺庙,按乾隆《潼川府志》卷二,蓬溪县“石鱼、龙多诸山之高也,不能与明月山并。山有明月寺,为贾浪仙吟眺地”。所以诗当作于贾岛任长江主簿时,为开成二年(837)十一月 至开成五年(840)九月之间。

第二、普州

李嘉言说“明月山”是在普州,安岳县治东北。所以这首诗就是作于他任普州司仓参军时,系于开成五年(840)- 会昌三年(843)

  这首诗可以反映出唐人习业山林。

  我认为应该是长安县的寺庙,因为从诗中“当从令尹后,再往步柏bǎi”,黄鹏说“令尹”是秦汉时对县令的尊称,“柏林”是寺庙中多见的,所以就是游赏寺庙的意思。

  眼看着月亮,心也像明月一样照亮着你。无论在心或者在目都有你们,为何去寻找。所以看着“明月”就可以见到月中的人了(指“独孤崇”与“鱼琢”),但是初夏的树丛就遮掩着明月山。我本来家乡就在恒山之北,但我恨自己要回家的话,得经过很遥远的山东。我多么希望我会用缩地之术化远为近,能即刻回到我的故乡,哪能等到皇上的批准才能回到家呢。这个缩地术就是用《神仙传·壶公》中费长房之事情,说:“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这个句子是表示说他老年因仕途不顺利,对还乡的渴望。我不是不爱这里秀丽风光的明月山,但是厌倦于世俗缠身,或者厌烦于庭堂上的公务。在等到我这个任当值之后,再去游赏明月山。

注释

1、得 = 黄鹏注本,写为“必”。

2、林 = 李嘉言:一作“森”。

3、乡本北岳外 = 李嘉言:“北岳,古幽州地”。

4、悔 = 李嘉言:一作“每”。

5、秀 = 李嘉言:一作“季”。

 

 

四、《投张太祝》

   风骨高更老,向春初阳葩。泠泠líng月下韵,一一落海涯。

   有子不敢和,一听千叹嗟。身卧东北泥,魂挂西南霞。

   手把一枝栗,往轻觉程赊shē。水天朔方色,暖日嵩根花。

   达闲幽栖山,遣寻种药家。欲买双琼瑶,惭无一木瓜。

 

投张太祝“张籍”(766?-830?)字文昌,贞元十五年进士及弟,历任太常寺太祝、秘书郎、水部员外郎、国子博士、国子司业,人称“张水部”、“张司业”,以诗名当代。

系年 = 此诗称张籍为“太祝”,据《唐才子传·张籍传》(卷五),说张籍是元和元年(806)为太常寺太祝。此诗是写于贾岛北归的途径中过济源(河南)王屋山

“身卧东北泥,魂挂西南霞”写此诗是系在乡里投寄之作,然岛元和五年(810)才至长安,雪中怀诗谒张籍(见李嘉言《贾岛年谱》),故是作于“元和五年(810)之前”,时岛32岁。

 

  贾岛这一首是表示说他对张籍的崇拜与仰慕。

  称赞张籍的诗风“风骨”(韩愈《赠张籍》:“吾爱其风骨,粹美无所捡”),像是春天初开的花,自然亮丽,韵味像琴声清新悠远,使我不敢赋诗相和,一听就感叹。 

  像我这样的人就像在“东北泥”,即其文才,也暗示说身在幽州,但我的志向是在京师长安。我手中只有这个手杖,虽然有这么坚持的志向,但往看前方的路还是遥远的。水天朔方色,暖日嵩根花。达闲幽栖山,遣寻种药家。这个“朔方”是北方指“幽州”,“嵩”是指中岳“嵩山”,洛阳这一带。其实我的心是很悠闲,想呆在这个树林里做个种药人,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后他是化用了《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qióng jū。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我没有好的诗作,但还是希望张籍有诗回答他,也是比喻张的来诗如琼瑶般的珍贵,但自己也惭愧古人至少还有木瓜投琼琚,但他连像木瓜般的诗都没有。

注释

1、有子 = 自谓。

2、卧 = 李嘉言注:《八家本》作“眠”。(明毛晋编《唐人八家诗》:许浑、罗隐、李中、薛能、贾岛、李嘉佑、李群玉、李商隐)

 

 

五、《咏韩氏二子》

千岩一尺璧,八月十五夕。清露堕duò 桂花,白鸟舞虚碧。

 

系年 = 齐文榜校注本:此诗当作于 元和十二年前后817),所咏“韩氏二子”,当指韩愈一门。考贞元十九年(802),韩愈所作《祭十二郎文》有:“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孙子辈只有你),在子惟吾(在儿子辈只有我),两世一身(子孙两代各剩下一人)”,是当时韩愈一门成年者已无他男,唯十二郎老成与韩愈二人而已。老成留二子,长曰“湘”十岁,次曰“滂” pāng约七、八岁。韩愈唯一子“昶”,方五岁。据李嘉言《贾岛年谱》说:“岛识韩愈在元和六年(811),时三子皆在世,元和十年前后,滂去世,年十九(据韩愈《韩滂墓志铭》 ),故此诗所咏“韩氏二子”,盖指“湘”(十二郎之子)、“昶”(韩愈之子)也。

 

- 湘,字北渚,又字清夫,韩愈姪孙。贾岛也有《寄韩湘》、《送韩湘》两首诗;长庆三年(823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丞。 

:韩愈请张籍为韩、韩当老师,贾岛可能在张籍家见之。

- 说韩湘与韩昶两人的仪态像中秋时山岩上初月的美好。神清气爽,品节高尚像缥缈山中的白鸟(白鹭)。

 

《酉阳杂俎》(《广动植之四·牡丹条》)载从江淮来的侄子能够使牡丹花朵上出现字,改变花朵的颜色。

韩愈侍郎有疏从子侄,自江淮来,年甚少,韩令学院中伴子弟,子弟悉为凌辱。韩知之,遂为街西假僧院,令读书。经旬,寺主纲复诉其狂率,韩遽令归,且责曰:“市肆贱类营衣食,尚有一事长处,汝所为如此,竟作何物?”侄拜谢,徐曰:“某有一艺,恨叔不知。”因指阶前牡丹曰:“叔要此花青、紫、黄、赤,唯命也。”韩大奇之,遂给所须试之。乃竖箔曲,尽遮牡丹丛,不令人窥。掘窠四面,深及其根,宽容入座。唯赍紫矿、轻粉、朱红,旦暮治其根。凡七日,乃填坑,白其叔曰:“恨校迟一月。”时冬初也。牡丹本紫,及花,发色白红历绿。每朵有一联诗,字色紫分明,乃是韩出官时诗。一韵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十四字。韩大惊异。侄且辞归江淮,竟不愿仕。

注释:

1、一尺璧 =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的圆月。

2、夕 =  李嘉言注:《八家本》作“日”,但是他校出“日”与“璧”和“碧”不押韵。(明毛晋编《唐人八家诗》:许浑、罗隐、李中、薛能、贾岛、李嘉佑、李群玉、李商隐)

3、《寄十二郎文》是一篇对其侄十二郎(与韩愈长大的侄儿)的祭文,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

 

六、《送别》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

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一首以“送别”为题材,可能有或没有送别的对象。

   说他自己当还没成功的时候,就不断地垂头丧气,四处奔波。反复弹着没有装饰的琴(素琴 = 单调之琴),希望能得到知音,渴望自己能为人理解为人赏识。

 

 

七、《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

   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

   仰望青冥天,云雪压我脑。失却终南山,惆怅满怀抱。

   安得西北风,身愿变蓬草。地只闻此语,突出惊我倒。

 

系年 = 清代郑珍《巢经巢文集》卷五《跋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曰:“此知岛由幽都携所业来谒公,先至长安兄张籍,而后赴洛,故题与诗皆叙张先韩,而诗尚作于见张之先也。雪失终南,知见张在元和五年冬,至六年春走洛见公,遂从公游”。

  李嘉言《岛谱》“案郑说是也。惟谓岛由幽都来则未确(因为可能是贾岛先从洛阳谒孟郊,然后本年冬天再到长安谒张籍)。本集又有《投张太祝》诗,张太祝即张籍,籍本年为太常寺太祝。诗曰:‘身卧东北泥,魂挂西南霞。手把一枝栗,往轻觉程赊shē……欲买双琼瑶,惭无一木瓜’。知系在乡里投寄之作。既本年始来见张,则此诗当作于本年以前。本集编次亦列《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于此诗之后,可资参证。”所以系于元和五年(810)
  岑仲勉先生《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也认为是作于元和五年或六年于长安,说当时贾岛与二公“已定交,贾得新诗,因即持往请益”。齐文榜《校注》:“按:岛识韩既在六年春,则此诗以六年冬岛于长安回幽都前作,较符合诗中透出的急于请益的心情。时岛在韩愈鼓励下逃禅还俗、准备应举仕进”。 

是诗说贾岛携着自己已成的诗来谒张籍与韩愈。“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是说竹杖本来是没有翼,不能一步走万里。这一句是表示说他需要人来帮助,抬头看天,现在已入冬季。雪掩盖着终南山,我的心惆怅满怀,不知能否见到张、韩。就希望得到西北风,身化为飞蓬,遇风飞旋,所以就能很快见到张韩二家,只是地神听到我的这番话,就会突然出现将我迅速送到张籍和韩愈。

注释: 

1、惊我倒 = 李嘉言注:《八家本》作“惊我到”,但是他校出非是。(明毛晋编《唐人八家诗》:许浑、罗隐、李中、薛能、贾岛、李嘉佑、李群玉、李商隐)。

2、“地只闻此语,突出惊我倒” = 追求奇异

 

 

八、《上谷送客游江湖》

莫叹迢递分,何殊咫zhǐ尺别。江楼到夜登,还见南台月。

 

系年 = “上谷” 何在?

第一、幽州

黄鹏解释为指“幽州范阳”,所以将之放在贾岛未赴长安之前的“贞元年间”。

      第二、武陵山 

唐之上谷一般指“易州”,但是齐文榜将卷九《上谷旅夜》诗中“故园千里数行泪”

说身为幽州人的贾岛,在此上谷不当有“故园千里”之叹。另一首还有《夏夜上谷宿开元寺》落句说“郡城知近武陵溪”。

  接着贾岛元和十四年前后尝游于“荆”、“襄”,“考唐襄州乐乡有武陵山,岛所谓武陵溪,盖山下一溪流。上谷当为武陵山中一峡谷(证据?)。与岛故园“千里”之叹正相符合。所以就将诗系于“元和十四年前后”。

   不用叹息离别,其实远别还是近别就是别有什么区别。到了晚上,登上南台,对月怀人,见到同一月亮,就仿佛是见到你了。

 注释:

1、迢递 = 远离

2、咫zhǐ = 近离

 

 

九、《重酬姚少府》(卷三有《酬姚少府》)

隙月斜枕旁,讽咏夏贻什。如今何时节,虫虺huī 亦已蛰zhé

答迟礼涉傲,抱疾思加涩。仆本胡为者,衔肩贡客集。

茫然九州内,譬如一锥zhuī立。欺暗少此怀,自明曾沥泣。

量无趫qiáo勇士,诚欲戈矛戢。原阁期跻攀,潭舫偶俱入。

深斋竹木合,毕夕风雨急。俸利沐均分,价称烦嘘噏xū xī

百篇见删罢,一命嗟未及。沧浪愚将还,知音激所习。

 

姚少府 = 姚合(约779-846),开元明相姚崇曾孙。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

少府 = 县尉的别称。 

据《全唐诗》贾岛给姚合写的诗,包括这首有十一首,姚写给岛的有十三首。

系年 = 李嘉言《贾普》将之放于长庆元年(821),时贾岛43岁。据“百篇见删罢”的诗句,即元和十四年献文元稹之事情,当时是为了求其推荐,本年春又赠诗,但终未见赏,所以是秋就有诗赠姚合,说“一命嗟未及”,因本年及第者皆为权近子弟。我认为“仆本胡为者,衔肩贡客集”这个句子也是一个证据。

 

我在枕边看孔缝中射下的月光,咏着你夏天寄来的诗篇。现在虫、蛇冬眠,已进入暮秋了。我因抱病在身,所以赋诗寄给你晚了。我是什么人呢,不是在拥挤的进士之中。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天下,我却觉得孤独没人援助。因为应试屡屡不中,就想放弃了。当我单独一个人(欺暗)却没有这种思想,而当我跟别人相比(自明)就常常感到悲伤。我虽然是不是勇猛的将士,但也是想平息战场。“俸利沐均分,价称烦嘘噏”就表示姚合在经济上曾经帮过贾岛,使他因为友谊感激不尽。我想退回江湖去隐居了,但是你还是鼓励我不要放弃举业。

 

 

一〇、《投孟郊》

   月中有孤芳,天下聆líng薰风。江南有高唱,海北初来通。

   容飘清冷余,自蕴襟抱中。止息乃流溢,推寻却冥濛。

   我知雪山子,谒彼偈句空。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

   录之孤灯前,犹恨百首终。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gōng

   生平面未交,永夕梦辄同。叙诘谁君师,讵言无吾宗。

   余求履其迹,君曰可但攻。啜chuò波肠易饱,揖险神难从。

   前岁曾入洛,差池阻从龙。萍家复从赵,云思长萦萦yíng yíng。

   嵩海每可诣,长途追再穷。原倾肺肠fèi cháng事,尽入焦梧桐。

 

系年 = 于元和六年(811),贾岛与孟郊初交的时候。因诗中有“前岁曾入洛,差池阻从龙”说他前年初到洛阳,想去谒孟郊,但是未成功。孟郊当时诗很有名,与韩愈两人诗文佳作,并称“孟诗韩笔”。贾岛这时期是准备应试,所以拜孟郊,希望请教诗文之作。

黄鹏:元和二年,初见孟郊。

 

说孟郊就像月中的桂花一样香气飘扬天下,就像孟郊名扬天下,他是江南一个诗格绝唱的人,所以我就开始投诗希望与你交好。(江南指的是孟郊,因为孟为湖州人,属江南道;“海北”是贾岛的自称)接着也是赞孟郊风貌清秀之气,藏着才华于胸中。吟成的诗篇文采四溢,推求寻索时觉得玄妙莫测。我现在是体会到释迦牟尼的前身在雪山苦行时候,渴望得到万法皆空的《雪山偈》,不吝惜以生命来代换,也就是说他希望得到孟郊的诗篇,或者求他请教。毕竟能得到孟郊的诗篇,我抄了百遍也觉得百篇不够。歌吟你的诗也可以激发大志,所有的疾病好像是随着而消除了。我在还没见到你的时候,我的心神在夜间就常常做梦,已经往到你那边去求你请教了。若问谁是我的老师,岂能说我没有呢?意思就是孟郊是他的老师。我求教作诗的方法,你说可以尽专研之功。学习你的诗对我就感觉很饱满,但是追求高妙之境却是很难。去年我曾经到洛阳来拜谒你,但是因意外而错过机会。(从龙,就是比喻阻碍他跟随着孟郊,《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旧以龙为君象,因以称随从帝王或领袖创业。)然后因为孟郊是在洛阳(这里就说嵩山),无论路上多遥远,我一定要到洛阳去拜谒你。最后“原倾肺肠事,尽入焦梧桐”是借琴表示渴望拜你为师的情怀(写诗就像弹琴给你听)。

注释:

从诗题可看出,贾岛不会直接用孟郊的名字来称呼他,这可能是后人给之题,可见是作品传抄的证据。这首诗还可反映出:

1. “我知雪山子,谒彼偈句空

佛教对贾岛的影响,很自然地运用佛典。

2. “揖险神难从”

孟郊之诗风,常写出内心的痛苦,故世人称“郊寒岛瘦”。

3. “录之孤灯前”

唐朝是手抄作品流传的时代。

 

 

一一、《代边将》

持戈簇边日,战罢浮云收。露草泣寒霁,夜泉鸣《陇头》。

三尺握中铁,气冲星斗牛。报国不拘贵,愤将平虏仇。

 代言体,代边疆的将士而作的诗。

“持戈”将士们手握着兵器,“簇边日”拥成一团,遮天蔽日的画面,可看出战士之多,战场战斗的激烈。然后“战罢浮云收”,刚才很激烈的战场就变成清寂之状。早上的小草也在寒冷的雨(寒霁)后哭泣,泉水也是为了牺牲的战士悲鸣《陇头歌》。虽然战场这么险恶,有多么残酷的牺牲,但是边将们也不畏惧,手持着宝剑(三尺)气冲云天,因为戍边报国不限于高低贵贱,只要有誓志报国,削平仇虏的壮志。

贾岛此诗是写出边关守将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国戍边的战斗场景。热烈地歌颂他们报国平虏的爱国激情,同时这也是显示出他有建功立业的雄心。

 注释:

1、贾岛这一首是体现出像盛唐人边塞诗的气派。

2、《陇头歌》= 指《陇头流水歌》为南朝梁所收北朝民歌,共三百。写征人行经曲折高俊的陇坂,征途的辛苦,发为悲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