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植物拉丁学名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

(2018-07-31 13:07:31)

      http://s16/mw690/006IjOOkzy7msC1f2X52f&690

           植物拉丁学名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


作为国际统一的植物命名法,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所倡用的植物双名法规定,每种植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单词组成,第一个单词为某一植物隶属的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


植物拉丁学名的建立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了植物的名称,为科学文化交流和各种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然而拉丁学名并不完美。所谓每种植物有且只有一个合法的拉丁学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定。实际情况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1.拉丁学名的命名基于植物的分类学地位。然而由于分类学研究的进展导致植物的分类学地位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植物的拉丁学名也经常发生变化,甚至经常反反复复,改过来又改回去。此外,不同学者经常就某植物的分类学地位产生分歧。还经常有不同植物学家给同一植物起了不同的拉丁学名。这都导致一种植物出现多个拉丁学名。《中国植物志》中列出了大豆Glycine max6个拉丁异名(曾经在正式学术出版物中使用,但现在不被承认为正式学名的拉丁名);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则列出了9个拉丁异名。植物分类地位的变化和新的拉丁学名的诞生随时都有可能。分类学家在使用拉丁学名时一般要在专业网站进行检索,看这种植物的拉丁学名有没有更新。如果一篇文章中涉及的拉丁学名比较多的话,这是很繁琐的一件工作。可见拉丁学名的统一性和唯一性远不是一般人所以为的那样简单。


2.虽然分类学家可以随时查询研究进展,但拉丁学名的变动给应用领域带来很多混乱。一来应用领域要求命名的稳定性,二来应用领域无法随时跟进植物分类学的进展。一些涉及植物名称的国家法规、国际公约等通常几十年都不会更改。在这期间,很多植物的拉丁名称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是仍然有效的国家法规性文件。由于中文名称只是俗名,《名录》中给出了各种植物的拉丁学名。虽然《名录》仍然有效,但其中的许多拉丁学名已经发生了变更。对照《名录》和FOC,仅在49种(属)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拉丁学名发生变化的就有玉龙蕨、资源冷杉、长喙毛茛泽泻、膝柄木、萼翅藤、多毛坡垒、银缕梅、长蕊木兰、单性木兰、华盖木、合柱金莲木、异形玉叶金花等12种,占24.5%。从批准《名录》到FOC出版中间只有14年,24.5%的拉丁学名发生变化,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当全世界都以拉丁学名为标准来确定到底是哪种植物的时候,拉丁学名的这种频繁变更对于应用领域(非专业领域)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恼火和头疼的事。对照《名录》和FOC3种植物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都发生了变更时,这对于非专业的人员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导致按照《名录》无法在FOC中直接查找相关资料。这3种植物是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变更为玉龙耳蕨Polystichum glaciale,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变更为焕镛木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变更为大叶白纸扇Mussaenda shikokiana


3.拉丁学名中的许多单词非常冗长,记忆和书写都很困难。在FOC收录的种子植物中有22423种植物的属名在8个字母以上,占68%。其中6个最长的属名有18个字母,26744种植物的种加词在8个字母以上,占81%。最长的种加词有23个字母。属名+种加词(不含种下等级)在14个字母以上的占到了92%。最长的种名+种加词是Cyclobalanopsis austrocochinchinensis(越南青冈),有36个字母。


4.植物拉丁学名中使用的单词数目非常庞大。仅FOC中出现的单词就多达14000多个(不含种下等级)。全球植物名录中使用的单词数目更是庞大得惊人。这些单词数远超任何一种语言中的日常词汇量,并且绝大多数单词是大家所不熟悉的新造专业词汇。同时许多单词很长,还有很多单词非常相近。即使植物分类学家要记住这些单词也绝非易事。


     5.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仍在不断修改完善中。最近几十年来,国际植物学会议每六年举办一次,每次都会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进行修订,推出新版的法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