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2020-06-01 18:15:48)
分类: 2019年县级课题(参与度研究)

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涉县龙北小学 刘书花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那么,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这种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素质人才的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情况下,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成了众多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焦点。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何充分利用它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人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独立或协作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练习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方法通常称为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来让学生来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具体 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任务设计、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要将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即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教学模块,使学生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这种教学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等子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设计的任务可操作性要好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百讲不如一练纸上谈兵是学不好信息技术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要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收发电子邮件的教学,不上机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人手一机已经变为可能,所以在学习时边听讲边操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 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要更好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3)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因为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