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2020-02-25 14:38:00)分类: 2019年县级课题(参与度研究) |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涉县龙北小学 刘书花
1. 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人类已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日益丰富,善于寻找、捕获、利用信息是当代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这里所强调的意识,蕴涵着这样的认识,即信息素养不光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已成为同传统技能中的“读、写、算”一样的生存技能之一。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没有信息意识、缺乏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新“文盲”,就会落伍于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首先树立了大信息观,就能将这种强烈的“信息忧患意识”熏陶于学生,并通过生动的事例来启发和感染学生。
2. 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大信息观认为,信息存在着独一性和可利用性。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利用信息就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信息需要中小学生必须具有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社会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生活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知识的传播更经济更便捷,技术的应用更加简单化、平民化,普通人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对外界的影响愈来愈大。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坐在自己家里,通过一根电话线和电脑,盗窃某外国的军事机密和银行帐号,在十多年前,谁能想像?但是在今天,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紧密结合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来时时处处渗透以信息伦理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让学生明确: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我们当然应掌握好,但它们也是一面双刃剑。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就会造成危害。
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两个策略:(1)结合生活及新闻实例,时时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教师平时应从生活中、报刊电视中多搜集一些“信息不良应用”的消息,针对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结论;(2)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处处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比如在学习“复制文件、删除文件”等操作时,教师就应讲师到“知识产权”概念,让学生知道:许多版权作品,未经作者授权就随意复制并四处传播,是违法的行为;而随意删除别人计算机里的文件,也可能造成纠纷。在学习网站IP地址、发送电子邮件等内容时,教师自然就应涉及到网站入侵、邮件炸弹甚至最新的手机病毒等黑客的恶意行为,及由此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真切地感到:信息不良现象既可由普通人造成,也容易对普通人造成危害。每个人都应具备制止信息侵害的能力。学生就会进而意识到,信息素养并不遥远,并不神秘,而是体现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与传统素质无法割裂的、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成几何级数海量增长,其传播速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善于甄别有用信息,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传授给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技能是必要的,在网络环境中安装防黄软件、设置防火墙也是必要的,可是这些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我识别能力。因此逐步培养学生在芜杂的信息海洋中的独立特行的批判精神,才是关健所在。
这种批判精神,不是肤浅的“叛逆”精神,不是简单的怀疑加否定,而是建立在高度识别能力上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充分发挥信息主体精神的积极思维,是一种注重求异而又求异求同并行不悖的多向思维,是一种着力于“善疑、求真、创获”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敏感地甄别、过滤不良信息,优化和整合有效信息。
而这种批判精神,正是创新精神的底蕴。具备这两种精神和素质的人,其信息生成能力强,能够生产出健康、安全、有效的二次信息,能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排序、存储等;能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评价和消化信息。
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意多设疑,多布惑,在教学手段上,多创设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像,敢于争论,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个人不同意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难能可贵的现代精神与特质。
总之,大信息观的形成,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注重理论的积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一点一滴的渗透;教师如果做一个有心人,时时注重将大信息观溶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信息素养教学就完全不会内容干瘪,形式空洞,而是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课堂教学就会因此而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