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评审书
(2019-08-03 18:26:44)分类: 2019年县级课题(参与度研究) |
编号:
涉县教育科学规划
2019年度“教师个人课题”评审书
课题名称
姓
单
说
1、涉县个人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由一人承担,起始时间从颁发立项通知书算起,逾期不结题的课题全县通报并取消立项,以后不再允许申请此类课题。
2、个人课题立项后不允许进行主持人变更。主持人因特殊情况不能正常开展研究需要延期的须向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申请,申请最多提交一次。延期后仍不能按期结题的将按自动放弃处理,以后不再允许申请此类课题。
3、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由课题组向县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报告,填写《涉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并提前15日上交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主要成果复印件等。
4、涉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教师个人课题实行新浪博客积分管理。个人课题研究期满后,涉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将组织人员审阅课题材料,评分。如果积分低于80分,则不予结题,按期结题的课题将颁发课题结题证书。
5、教师个人课题的立项通知书必须和结题证书合并使用。凡未结题的课题不得仅凭立项通知书参与各项活动。
教师个人课题申报内容
姓 |
刘书花 |
所在学校 |
邯郸市涉县龙北小学 |
||
性 |
女 |
所任学科 |
信息技术 |
学 |
本科 |
年 |
46 |
职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联系电话 |
15831012065 |
电子邮箱 |
lbxxlsh@126.com |
新浪博客 |
http://blog.sion.com.cn/u/6150691126 |
||
课题名称 |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 |
||||
课题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研究背景、问题界定清楚、真实可信、表述严谨)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讲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既没有理论的提升,也没有实践的拓展,在教材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不能创新性的使用用教材,在教法的选择上也是比较单一,导致了学生上课没有激情,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上都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少,学生被动的去学习教师指定的内容,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辛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第三教师被教材所困,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只是按照教学进度,机械地演示给学生,在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究,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习等教学环节中缺少对学生的指导。第四教师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只关注部分优秀学生,对学习稍差一点的学生就忽视或遗忘。第四教师不能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场面很少见,小组合作形同虚设,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只是一句空话。第五过分关注学生作品的成效,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教师评价过于过于肤浅。 二、课题的界定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课堂参与度:王爱进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参与度,实现高效课堂》中,将学生的参与度定义为参与的人数、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态度、参与的效果。蔡昕蓉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将学生的参与度定义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还有学者将参与度划分为语言上的参与、情感投入 |
||||
课题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研究背景、问题界定清楚、真实可信、表述严谨) |
和思考过程(刘芳.基于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我个人认为课堂参与度包括广度和深度,广度指参与的人数和时间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层次的问题,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的参与是思维的活跃,情感的共鸣,是生师、生生间的有效沟通。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重教、轻学。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模式,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强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教学中缺少师生间的默契配合,并且不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活动时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埋没。 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把知识放在首位,教学中大部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给学生演示一下,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没有探究,没有创新,课堂上教师不能够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主动探究、尝试练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而是机械地让学生去模仿,学生的自学、归纳、想象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3.重知识、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动手操作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协作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大多是“教师做,学生看”很少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能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影响了学生判断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发展。 4.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让学生在网上打开眼界,而是仅限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落后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因为担任班级较多,任务重,上课只关注极少数的优等生,忽略了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导致大部分学生优秀的越优秀,差生越来越差,最后伤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接受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只有帮助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信成长,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探究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
||||
研究目标和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 |
四、研究内容 (一)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二)探索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 (三)建立建全合作型学习小组 (四)构建科学的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体系 五、研究目标 (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构建出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探索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成功范例和理论研究基础, (三)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为学生创设平等、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快乐创造。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最新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紧紧围绕现有教材,调查了解我校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以及课堂学习状态,精心备课,在实验班中进行示范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总结成功教学案例,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策略,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法、访问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 检测等形式,了解有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拱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最新前沿动态以及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 3.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寻找短板,及时调整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
||||
研究过程及步骤(1、计划如何开展,2、研究时间如何分配到月,3、流程如何操作,4、预期成果如何呈现) |
4.案例研究法:收集和整理教师教学中的典型做法,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并与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 5.经验总结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网上交流与研讨,积极总结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过程和步骤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预备研究阶段(2019年4月2019年5月)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学生课堂学习现状;2.查阅最关新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经验确定课题研究方向;3.完成课题评审书;4.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5.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6月2020年2月) 1.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微课,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2.撰写课题中期阶段总结;3.充分利用网络教研与同伴交流,形成经验。4.完成教学案例《水中倒影》和《神奇的遮罩动画》,并在同年级8个班进行推广。5.定期组织学生竞赛,分析教学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第三阶段:验证阶段(2020年3月2020年年4月) 1.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撰写课后反思,为课题研究提供范例和理论研究基础;2.收集和整理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寻找规律,发现共性,撰写研究报告。3.完成课题成果汇编资料,申请结题。 (二)主要流程 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申报立项—制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实践验证—反思总结—质量检测—分析效果—撰写教学论文—录制典型案例—撰写研究报告—完成成果汇编—申请结题。 (三)预期成果呈现方式 1.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2.撰写课题开题报告、阶段性总结; 3.完成优秀课例《水中倒影》、《神奇的遮罩动画》、《月球围绕地球转》,撰写心得体会。 4.完成研究报告、整理完成课题成果汇编、《结题申请书》等。 |
||||
学校意见 |
|
||||
涉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办公室 审批意见 |
|
||||
涉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审批意见 |
|
填表说明:
电子邮件、新浪博客的内容必须填写,且是本人的,新浪博客要对所有人开放
编号 |
|
《个人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提示:不可出现课题负责人姓名、单位等个人信息)
课题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界定清楚、真实可信、表述严谨)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讲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既没有理论的提升,也没有实践的拓展,在教材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不能创新性的使用用教材,在教法的选择上也是比较单一,导致了学生上课没有激情,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上都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少,学生被动的去学习教师指定的内容,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辛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第三教师被教材所困,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只是按照教学进度,机械地演示给学生,在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究,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习等教学环节中缺少对学生的指导。第四教师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只关注部分优秀学生,对学习稍差一点的学生就忽视或遗忘。第四教师不能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场面很少见,小组合作形同虚设,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只是一句空话。第五过分关注学生作品的成效,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教师评价过于过于肤浅。 二、课题的界定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课堂参与度:王爱进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参与度,实现高效课堂》中,将学生的参与度定义为参与的人数、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态度、参与的效果。蔡昕蓉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将学生的参与度定义为 |
——活页1——
课题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界定清楚、真实可信、表述严谨) |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还有学者将参与度划分为语言上的参与、情感投入和思考过程(刘芳.基于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我个人认为课堂参与度包括广度和深度,广度指参与的人数和时间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层次的问题,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的参与是思维的活跃,情感的共鸣,是生师、生生间的有效沟通。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重教、轻学。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模式,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强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教学中缺少师生间的默契配合,并且不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活动时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埋没。 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把知识放在首位,教学中大部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给学生演示一下,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没有探究,没有创新,课堂上教师不能够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主动探究、尝试练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而是机械地让学生去模仿,学生的自学、归纳、想象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3.重知识、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动手操作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协作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大多是“教师做,学生看”很少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能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影响了学生判断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发展。 4.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让学生在网上打开眼界,而是仅限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落后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因为担任班级较多,任务重,上课只关注极少数的优等生,忽略了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导致大部分学生优秀的越优秀,差生越来越差,最后伤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接受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只有帮助和 |
——活页2——
研究内容和目标,拟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 |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信成长,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探究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研究内容 (一)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二)探索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 (三)建立建全合作型学习小组 (四)构建科学的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体系 五、研究目标 (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构建出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探索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成功范例和理论研究基础, (三)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为学生创设平等、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快乐创造。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最新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紧紧围绕现有教材,调查了解我校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以及课堂学习状态,精心备课,在实验班中进行示范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总结成功教学案例,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策略,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法、访问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 检测等形式,了解有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拱事实依据。 |
——活页3——
研究过程及步骤(1、计划如何开展,2、研究时间如何分配到月,3、流程如何操作,4、预期成果如何呈现) |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最新前沿动态以及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 3.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寻找短板,及时调整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案例研究法:收集和整理教师教学中的典型做法,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并与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 5.经验总结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网上交流与研讨,积极总结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过程和步骤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预备研究阶段(2019年4月2019年5月)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学生课堂学习现状;2.查阅最关新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经验确定课题研究方向;3.完成课题评审书;4.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5.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6月2020年2月) 1.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微课,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2.撰写课题中期阶段总结;3.充分利用网络教研与同伴交流,形成经验。4.完成教学案例《水中倒影》和《神奇的遮罩动画》,并在同年级8个班进行推广。5.定期组织学生竞赛,分析教学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第三阶段:验证阶段(2020年3月2020年年4月) 1.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撰写课后反思,为课题研究提供范例和理论研究基础;2.收集和整理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寻找规律,发现共性,撰写研究报告。3.完成课题成果汇编资料,申请结题。 (二)主要流程 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申报立项—制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实践验证—反思总结—质量检测—分析效果—撰写教学论文—录制典型案例—撰写研究报告—完成成果汇编—申请结题。 (三)预期成果呈现方式 1.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2.撰写课题开题报告、阶段性总结;3.完成优秀课例《水中倒影》、《神奇的遮罩动画》、《月球围绕地球转》,撰写心得体会。4.完成研究报告、整理完成课题成果汇编、《结题申请书》等。 |
——活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