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表十、教师小课题学习与研讨记录

(2018-05-27 21:58:33)
分类: 市级课题材料

表十、教师小课题学习与研讨记录

时间

2018.5.20

地点

做课室

主持人

刘书花

主讲人

刘书花

主题

如何让学生快速学会盲打

内容记录

一、掌握正确的操作姿势

坐姿:平坐且将身体重心置于椅子上,腰背挺直,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身体稍偏于键盘左侧。眼睛距显示器的距离为20~30cm左右。

手臂:两臂放松并自然下垂,两肘轻贴于腋边5-10厘米处。肘关节垂直弯曲,手腕平直并与键盘下边框保持1厘米左右的距离。

桌椅:椅子高度要适当,尽量使用标准的计算机桌。

手指:手指稍弯曲并放在键盘的基本键位上,左右手的拇指轻放在空格键上,稳、快、准地击键,力求实现“盲打”(即不看键盘,凭借记忆敲击键盘的击键方法)。

文稿:输入文字时,文稿应稍斜放在键盘的左侧,使视线与文稿处于平行位置。

二、掌握击键要领

手指击键要做到:轻、准、快  

十个手指既要做到“和平共处”又不“互相侵犯”。 

每击一键,手指要立即返回基本键。(简单概况就是:轻、快、准、稳、回。)

三、掌握击键方法

击键之前,十个手指要放在基准键上。

击键时,要击键的手指迅速敲击目标键,瞬间发国并立即反弹,不要一一直按在目标键上。

击键后,手指要立即放回基准键上,准备下一次击键。

四、掌握十指分工技巧

左手:左手食指RFV(人方余),TGB(团干部);左手中指EDC(耳朵长),无名指来管WSX(我上学),左手小指QAZ(齐爱子)

右手:右手食指UJM(又见面),YHN(一和你)右手中指IK ,(一看逗);右手无名指OL。(欧了句),小母指P ;?(上坡分号问)

五、巧用打字软件和拼图软件

充分发挥打字软件的优势,让学生勤学苦练,课下也可以发挥拼图软件让学生熟记字母的位置。快速拼出键盘。

六、教师要建立激励机制

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永往直前。不断提高自己,养成正确的打字习惯。如经常组织学生打字比赛等。

学习和研讨给我的启示

一、化难为易,巧记键盘

键盘上的字母摆放散乱,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可采用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把散乱的拼图,按键盘顺序,放回原位。通过反复的摆放,加深他们记忆键盘字母排列。如:拼出上排键,拼出下排键,拼出符号键,指定某个键等等。活动中让学生进行比赛,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二、熟练掌握8个基准键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的使用,教学中把认识8个基本键作为了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并把键盘上看上去毫无规律的字母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基本键,在中间,FJ上有短线,触摸定位不用看,食指老兄本领大,一人能管两个兵,左手食指管FG,右手食指管HJ,左手中指找小D,右手中指找小K,其余手指逐个放,大拇手指管空格”。结合琅琅上口的儿歌,练习手指的灵活性。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能掌握了对8个基本键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指的灵活性。 

三、充分发挥图片的引领作用。

在实践中,有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述,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意思,如在教学正确的打字姿势时,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示意图,让学生对照图示,来修正自己的姿势。这样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如在教学十指分工时,用大屏幕出示十指分工示意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免去了教师很大口舌,同时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自编顺口溜,突破难点

我们都知道对键盘的十指分工教学的一大难题,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熟记十指分工自编为顺口溜,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瓶颈:左手:左手食指RFV(日佛位),还有TGB(它隔壁),左手中指EDC(恶的吃),无名指来管WSX(我是西),左手小指QAZ(去阿子)右手:右手食指UJM(有酒吗),YHN(一喝你就醉)右手中指IK ,(一看逗);右手无名指OL。(卧乐句),右手小母指P ;?(屁分问),这样把一张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键盘,让学生在瞬间记住各个字母在键盘上的位置记忆下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巧用练字软件,巩固所学知识

键盘汉字输入是非常枯燥的一块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难长时间保持激情,教学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检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知识,一举两得,如:在学生了解了十指分工的方法后,让学生两个人一组,利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英文打字,练习打字,比一比,看谁的正确率较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