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对山村有一座“悬崖上的书院”!

永泰对山村有一座“悬崖上的书院”!村里峡谷、瀑布、深潭碧水……这些绝美风景你见过吗?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5/88fb1c000a77405182ebdb3d052c8614_th.jpeg
这是一幅卫星航拍图
从近2000米的高空俯瞰位于云顶景区核心处的永泰县岭路乡对山村一带,层峦叠翠,绿意盎然。西南角一座山头上,茂密的林间,镶嵌着一圈长方形的黑色带状物。
这就是九山书院遗址。
如果下到地面,你会发现,这里三面悬崖,仅南坡相对平缓,曾有小路连接山脚下的寨下村,今已难寻踪迹。
书院何以建在如此偏远处?又为何孤悬在悬崖峭壁上?这个谜,直到今天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5/ed767dfb540b41d1b731723454562a42_th.jpeg
对山村
发现书院
发现九山书院遗址,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彼时,青云山一带正进行旅游开发。时任永泰县旅游局副局长的檀怡晏,时常带队在这里考察旅游资源,制订旅游规划。在这一带,他发现并命名了包括九天峡谷、九天瀑布在内的一大批景点。
而在这些景点附近,有一座危岩巉巉的山头,垂直的峭壁高有两三百米,山上林木葱郁茂密。隐隐约约中,老檀觉得林中一定隐藏着什么奥秘,他决定上到山上一探究竟。
上山的路早已湮灭,他只能沿着一旁山民开垦的、荒芜多时的梯田,拨开茂密的杂草藤蔓,艰难地上到山顶。在这里,他看到了一堵石墙,墙高三五米不等,长宽各有百余米。从形制上看,应是一座废弃的山寨。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5/2442484249b44ca99a7077205f9add37_th.jpeg
书院西北门上“九山书院”四字清晰可见
进一步勘查后,他有了惊人的发现。多年后,他这样描述当初那令他惊喜万分的发现:“拨开荆棘乱丛掩盖的寨堡古门,我惊奇地发现‘九山书院’四个巴掌大的楷书,镌刻在一米半还宽的眉批方整条石上,还有时间久远留下的苔痕印迹。”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5/058066aa716e42d69fa279665d33b924_th.jpeg
九山书院东南门
这是迄今为止,有关九山书院最早的文字记录,遗世孑立不知几个世纪的九山书院,就这样重现在世人面前!
迷雾重重
书院遗址虽然发现了,但有关书院的一切却迷雾重重。
书院建于悬崖绝壁之上,三面临崖,仅南坡相对平缓,可凿穴立足,垒石成阶。所筑石墙墙体厚大,底宽四五米,向上呈梯型收缩;门有两扇,皆狭而厚实。这样的建筑形制,若非门上刻的“九山书院”四个字,任谁都会把它当成一座山寨。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5/23000f66ed484979858576b00500d087_th.jpeg
空中看对山寨遗址
那么,书院是谁所建,为何建成山寨模样?檀怡晏先生在他的《寻找尘封的九山书院》一文中写到:“(书院所处)一点也不平坦,只是斜坡。得此书院地址并不容易,组织修建更是千难万险,从勘察、择址、规划到开工、修建,全部是肩挑、人扛、背驮,即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住在山里,也要三年五载(建成)。”书院内,遗留有两口石臼,这是古人用于稻谷脱壳、舂打糍粑等的工具。结合书院设置和厨房遗迹,檀先生推测书院应可容纳生员百人左右。
对当地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马芳祥老师,则通过对寨墙所用石头的精湛工艺等,推测书院主人极可能是来自北方的豪门望族,否则难有财力在如此险要之处建起这样规模的寨堡。书院所在青云山一带,山深林密,自古匪患频仍,流寇不断。寨堡这种防御式的建筑既可避乱,又能防匪。待天下稍定,这里远离尘嚣,又成为士子专心攻读的好地方。
还原本真
在对山村及临近的七斗村采访时,有村民告诉记者,南宋乾道年间永泰三状元之首的萧国梁曾在九山书院读过书。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5/4917ff89dd714c6cbb5dfbbca3062077_th.jpeg
九山书院遗留的石臼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以萧国梁的生辰年月和高中状元的年份,或可倒推出书院建成的大致年代,应在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
前几年,有人声称曾在一本萧国梁后人编修的漳州《萧氏族谱》上,看到过有关萧国梁兄弟等在九山书院读书的记载。但是,记者历时月余,多方寻访,依然没有找到相关的文字资料,因此,这种说法也不能令人信服。
那么,九山书院和状元萧国梁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檀怡晏先生用“先有书院还是先有学子”的设问,探讨了两者的关系。在他看来,两种可能性都有:“或者是建了书院,吸引了众多莆田、仙游、永泰弟子来此求学;或者是因萧国梁首中状元,名声大震,邻近学子慕名拜师求学。”继萧国梁之后,此后连续两届科考状元,都由永泰人郑侨、黄定分别摘得,檀先生由此认为,九山书院和三位状元“怎么能够分开割舍呢”?
而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培养了如此众多“学霸级”人才的九山书院,为何不见于公开的文字资料记载,甚至连何时关张废弃、直到湮没于荒草杂树间,都无从知晓呢?
忽忽十几年光阴又过。今天,已入列4A级景区的青云山和云顶,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也让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将九山书院加以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充分挖掘这座书院蕴蓄的丰厚文化内涵,意义重大。青山依旧在,但盼能拨开迷雾,让人看清这座独一无二“悬崖上的书院”的本真面目!
相关链接>>>
对山村位于云顶景区入口处,因山前山后两对圆形山包遥相对应而得名。明朝嘉靖29 年(公元1550 年),张氏始祖一脉迁居对山,至今已有近500 年的历史。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5/127cd6f30bd5494f9054f7c95c058747_th.jpeg
对山村对山宫
对山村内有加冠厝等古建筑,还有对山寨、寨头亭关隘及洋尾关隘等遗址。其中,对山寨四面仍保存较完整的石砌寨墙。寨墙平面呈菱形,南北宽约60 米,东西宽约80 米,墙高3米~4 米,墙顶厚约1.2 米,南北角各有一寨门,结构保存完整。关隘都修建于古代藤山地区的交通要道上,高约3米,坚固宏伟,为易守难攻之要塞。
对山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成功开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天瀑布景区、云顶景区,自然风景以峡谷瀑布、佛光、峭壁悬崖、深潭碧水、奇峰幽洞、珍奇植物、石林石像、生态森林、高山草甸而闻名。村落周边开发的云顶景区与传统的空中梯田、古祠堂、古庙宇、古寨堡、古书院、古水库桂花王、百年红豆杉林等交相辉映,历史传统文化与生态景观和谐交融,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内容整理于福州日报、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