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2023-11-16 19:02:17)
标签:

古玉

鉴别

方法

廖南

分类: 玉器珠宝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伪。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成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

一、工艺痕迹鉴定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

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而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于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再一种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分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这样。

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

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现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青玉回首鸭

 

青玉回首鸭,清,长15cm,宽6cm,高10.5cm。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

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

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落石出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物理现象,它所产生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葬,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或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产生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

重要的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的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玉有解玉、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一定在玉的薄弱处、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古玉凤鸟(朱雀,南方之神)规挌:高11.3厘米、长10.6厘米、厚6.3厘米、重643克,玉凤鸟为和田白玉圆雕古艺术品。藏品玉质细腻油润,呈玻璃光泽,包浆自然,周身有褐色土沁、部份鈣化、局部有蛀孔。玉凤鸟整体造型别致,工艺精湛,雕琢精细,魅力无穷。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方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最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

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路,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七、古玉辨伪四误区

 

古玉器鉴别方法(廖南)
商代玉器

 

很多谈古玉鉴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鉴定方式。根据中国古玉出土的数量以及我们研究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至汉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发现的数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所以,下面老生常谈四点鉴定意见,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一)造型辨伪。有些资料很强调这一点,其实原始艺术出自于民间,历史上所有玉器的造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还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精湛造型的艺术品特别难仿,这就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质、玉材辨伪。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玉材都很复杂,《山海经》记载玉的产地有二百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也常伴有其它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所以,玉材不可作辨伪依据。

(三)纹饰辨伪。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到第二件就说这是仿此制做。不要忘记,在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贵族墓葬里,我们只由政府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完整墓葬。因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还都散存于民间,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新的纹饰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当前以“纹饰不能做辨依据。

(四)风格辨伪。很多人一眼望见形制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伪品。其实,不是形制超越时代局限所为的风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熟。

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风格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就被作伪者掌握。

其他还有:“以科学发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辨伪方法,仅能作参考而已。另外,无论哪一种鉴定方法,多属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作伪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鉴伪水平的提高,而作伪的水平会无休止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摸索,才能长期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不唯经验论。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文物理论文化的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甚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研究?是否经常去市场研究?特别是鉴定伪古玉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不够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对待人和物,有些学者在某些文物领域的理论与文化研究确为大家,乃至大师,德高望重,但辨伪未必有水平,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门专业技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