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壶值得顾景舟晚年带病为其配盖?

标签:
紫砂配盖顾景舟晚年 |
分类: 紫砂壶韵 |
紫砂壶界有这样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因为泥料的调配、窑温与烧法都会对壶的品相有影响,而烧成后的收缩率也有不同。
再者,紫砂矿脉的泥性都不尽相同,既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体现作品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砂土那么简单的事。
因此紫砂配盖很难,一般匠人都不愿配盖,尤其是一些神韵极佳的壶,配不好还会失了神韵。
2012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出现了一把直嘴圆腹壶,这把直嘴圆腹壶出自清代制壶家陈汉文。虽然这把壶原盖缺失,但引人注意的是,现有的盖是由顾景舟所配。
1991年配置
底款:陈汉文
盖款:景舟
铭文:辛未夏日配置
说明:陈文彬先生及其亲友旧藏
此壶造型简练大方、壶腹圆润如宝珠。另侧执把自肩部生出,与腹部下端相接,口盖直而紧密,配以直流,整器比例协调,显落落大方之态。器表光亮,色泽醇厚,胎质温润。壶底钤“陈汉文”款,壶盖钤“景舟”款,并附文“辛未(1991年)夏日配制”。
并附文“辛未(1991年)夏日配制”
1991年之时,顾老气喘旧疾已日益严重,在看到陈文彬先生收藏的此把直嘴圆壶的壶身之后因欣赏其制作工艺而带病为其配盖,足显其珍贵之处。
虽然壶盖为后配,在6年前的那场拍卖会上仍然拍出了59.8万元人民币,当年在后配盖的紫砂壶拍卖中已算可观。
此壶作者陈汉文,关于他的史料接近空白,根据现有的传世器大致可推测是清代康熙、雍正年前的制壶高手,坊间亦有传说他为陈鸣远的弟弟。
比起传闻中大名鼎鼎的哥哥,陈汉文可以说是鲜为人知了。空白的史料和数量稀少的传世器,为了解这位制壶高手带来了重重壁垒。
1988年,顾景舟的忘年交唐国新偶然发现一把疑似大亨真迹的德钟壶,惜乎盖子已有破损。他花80元买下这把残器,请顾景舟掌眼,顾景舟只看了一眼便断定是真品,随后为其配盖。盖内题刻“景舟配盖大亨壶,时年七十有七”字样。
辛未夏日
配制大亨壶盖
时年七十又七
此子冶石瓢壶递藏有序,本为上世纪上海著名收藏家施镇昌(1905-1978)所藏,1989年为已故紫砂泰斗顾景舟唯一台湾门人、“长江艺术”创办人陈应琳购得,从而转交顾老品鉴。
顾老见此前贤佳制甚为激赏,1992年又为此逸品亲配一盖,并在盖外刻竹,盖内刻款“壬申仲夏老萍为此壶配盖 时年七十又八”等字为证。其后则由台湾著名藏家“古月堂主人”胡木金收藏迄今。
此壶平盖桥钮,直流折把,弇口敞底,得名石瓢式。全器以三角形为结构的主体型态,壶身自颈至肩至腹,愈下愈丰,圜底,接三柱础足。
壶流直中带曲,其势如竹生烂石,向阳昂起,嘴尖曲面微张。壶鋬如尖耳貌,呈中空的正三角形,与壶身虚实相映。泥色如黯肝紫,质地细腻油润,觳皱周身,所掺黄砂如桂花随风零落,亦见风雅。
底镌“壶公冶父”阳篆,身铭“石泉槐火一时新 寒食清明都过了 此坡公梦中见参寥诗也 后七年始验 子冶”,并有劲竹横亘其间。全器刚毅古拙,精神由流、鋬向上领起,盖沿厚实微方,比例权衡协调,线条流畅利落。
嘴、把、钮等配件与壶身衔接处均采暗接手法,以圆融调和刚健,有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之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