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惊蛰”的那些事

(2022-04-10 11:38:31)
标签:

节气

惊蛰

知识

介绍

分类: 国学拾掇


谈谈“惊蛰”的那些事
 


恰逢“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焕发着新的活力。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正如黄庭坚在《水调歌头·游览》中的这两句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惊蛰物候。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关于“惊蛰”的故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5-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此时气温回升,春雷萌动,万物复苏。

今时提及惊蛰,往往会说“又名启蛰”,但实际上用“古称”会更恰当。“启蛰”在避讳为“惊蛰”,因语意变化与雨水调换次序后,两者就已经产生分野。唐代虽再次启用“启蛰”,但或久习旧例,大衍历仍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疑问,大衍历是什么呢?

我国向来重视历法,不断完善更迭,截至清末启用西历,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

《大衍历》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的历法,被称为唐历之冠,其格式被后世历家沿袭采用。唐玄宗在《麟德历》出现纬晷不合问题后,诏令一行和尚编撰新历,开元十七年(729年)正式颁行。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是万物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自此开始。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说到春耕,不得不提的就是比邻惊蛰节气的“中和节”,这是一个专为重农劝农而设的节日,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在二月初一(后改为二月初二)设中和节,以示重农务本。与同样在二月初二的民间祭社节日“龙抬头”容易混为一谈。

中和,指不偏不倚,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未曾发时叫“中”,若情感发出来,但没有偏颇,很中肯,叫“和”。《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指天地万物都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达到和谐境界。这个名称承载了上自君王下迄百姓“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根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百官刀和尺,还有衣服,表示裁度有量;百官进献农书,以示务本;民间用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互相赠送,叫献生子;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以祈祷丰收等等。

同样是农历二月里的龙抬头,与惊蛰也是联系紧密。

龙抬头其实是指中国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中的“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而这七颗星就是传说中的“苍龙七宿”,又因龙王司雨,而惊蛰正值仲春多雨的时节,便有了“降雨之神龙王抬起头来,今后雨水逐渐增多,有利于耕种”的说法。

西晋左思《魏都赋》有云:“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两者的联系之紧密可见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