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书画名人印鉴132:徐悲鸿

标签:
百年书画名人印鉴徐悲鸿 |
分类: 书画鉴赏 |
近百年书画名人印鉴132:徐悲鸿
文/潘飞翔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画作,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17岁独自到上海卖画谋生,数月后因父病重返乡。20岁再度来到上海,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指点。还结识了康有为,在康有为的支持下,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1917年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1919年3月赴法国留学,5月入徐梁画院进修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1920年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1921年转至德国柏林,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康波夫。1927年秋抵达上海,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28年1月,与田汉、欧阳予倩组织“南国社”。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2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10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底辞职。1929年专职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6年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1938年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942年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1946年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1948年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194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9月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享年58岁。
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主要作品《奔马图》、《群马》、《珍妮小姐画像》、《九方皋》、《田横五百士》、《徯我后》、《负伤之狮》、《愚公移山图》、《马》、《日长如小年》、《群牛》、《风雨鸡鸣》、《漓江春雨》、《巴人汲水》、《泰戈尔像》、《灵鹫》、《群狮》、《山鬼》、《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逆风》、《晨曲》、《老妇》、《持棍老人》、《抚描》、《自画像》、《萧声》、《黄震之像》、《男人体》、《女人体》、《战斗英雄》、《海军战士》、《骑兵英雄邰喜德像》、《双鹊》,《毛主席在人民中》、《劳动模范》、《鲁迅与瞿秋白》等。
主要著作有《悲鸿绘集》、《悲鸿画集》、《悲鸿近作》、《悲鸿素描选》、《徐悲鸿素描》、《徐悲鸿彩墨画》、《徐悲鸿画册》、《悲鸿画选》、《徐悲鸿画集》、《徐悲鸿艺术文集》、《巴黎岁月——徐悲鸿早年素描》、《徐悲鸿讲艺术》、《徐悲鸿文集》等。
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一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