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和田玉

标签:
玉石和田玉介绍 |
分类: 玉器珠宝 |
和田玉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称誉和田玉琢制的中国玉器为“东方艺术”,视为珍品收藏。在宝石界把和田玉作为世界软玉之首,它优良的质地,独特的羊脂玉,典型的成矿地质条件,都具有世界性意义。
和田玉由于它的优良玉质,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全民族爱玉、崇玉、尊玉的民族心理。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和田玉从七千年前的新石器开始流传,经久不衰,称誉古今中外,在中国和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以和田玉雕琢的精美玉器,具有独特的中国气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东方民族特色,在世界上被誉为“东方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和田玉在我国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由于质地十分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间,它以精良细腻的质地,纯净怡人的色泽,“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在传统玉石中占据着首屈一指的地位。和田玉中首论“羊脂白玉”。羊脂玉质地细腻,“白如截脂”,特别滋蕴光润,给人以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主要在新疆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
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用和阗玉制成的玉器,具有浓厚的中国气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一、和田玉主要品种
新疆的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新疆喀什的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田、巴音郭愣自治州的且末、若羌县绵延1500余公里的昆仑山脉之中,已知产地一百余处。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为主,并含有微量的阳起石、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多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油脂状光泽,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水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材,均为采集籽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1.07万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白玉: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田玉中的优质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
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的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期极其推崇羊脂白玉。
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青玉:色呈淡青、青绿、灰白的均称青玉,其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
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经济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为“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糖玉:由于原生或次生作用形成的,受氧化铁、锰质浸染呈红褐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色调的软玉,当糖色部分85%时可以称为糖玉。在子料上氧化铁渗入玉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等。糖玉常与白玉或青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壳籽料掏腔制成鼻烟壶,称“金裹银”宜能增值。
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价值高于其它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量差一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二、和田玉的颜色分类
中国古代对和田玉的颜色非常重视,它不仅是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附含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古人可能受五行说的影响,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东方为青,西方为白,南方为赤,北方为黑,中央为黄。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其它为间色。从而将玉也分为五色。
王逸《玉论》中载玉之色为:“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时有,而黄赤者绝无”。这是说玉有白、青、黑、赤、黄五色,而常见为青色、白色。付恒等纂《西域图志》说,和阗玉河所出玉有:绀(紫红)、黄,青,碧,白数色。椿园《西域闻见录》说,叶尔羌所产之玉,各色不同,有白、黄、赤、黑、碧(绿)诸色。
以上说的是玉有五色,但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却认为玉只有白、绿两色,他在《天工开物》中说:“凡玉唯有白与绿两色,绿者中国名菜玉,其赤玉黄玉之说,皆其石琅类,价即不下玉,然非玉也。”古人对玉色说法不尽相同,经我们调查和阗玉实际上只有白、青、墨、黄四色。另外,在昆仑山的某些地区和阿尔金山地区还产碧玉,也为软玉,成因与超基性岩有关,如同加拿大碧玉和新疆玛纳斯碧玉相似,但也可以归于和阗玉范围。不同颜色的玉,质量也不尽相同,如《新疆格古要论·珍宝论》中说:“玉出西域于阗国,有五色……凡看器物白色为上,黄色碧玉亦贵。”中国自古以来,白色为纯洁的象征。《汉书·匡衡传》:“显洁白之士。”所以人们喜爱白色。白玉不仅颜色白,而且质地也好,深的人们宠爱,被列为珍品。
现在,和阗玉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黄玉、碧玉、糖玉七类,其它颜色的和阗玉还可以划分一些小品种。
(1)白玉
白玉的颜色由白到微带灰绿、淡青、褐黄、肉红或紫灰等色调,指各种以白色为主的软玉,质地细腻或在细以上,糖色小于30%。白玉的颜色由白到青白,多种多样,即使同一条矿脉,也不尽相同,叫法上也名目繁多,有雪花白、石蜡白、鱼肚白、梨花白、月白等。白玉是和阗玉中特有的高档玉石,块度一般不大,世界各地的软玉中白玉较为少见。白玉子玉是白玉中的上等材料,色越白越好。光滑如卵的纯白玉子叫“光白子”,质量特别好,有的白玉子经氧化表面带有一定颜色,秋梨色叫“秋梨子”,虎皮色叫“虎皮子”,枣色叫“枣皮子”,都是和阗玉名贵品种。
白玉按颜色还可分出羊脂玉和青白玉。羊脂玉因色似羊脂,故名。羊脂玉颜色呈脂白色或比较白,可稍泛淡青色、乳黄色等,质地细腻滋润,油脂性好,质地细腻,白如截脂,给人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
(2)青白玉
青白玉以白色为基调,在白玉中隐隐闪绿、闪青、闪灰等,常见有葱白、粉青、灰白等,属于白玉与青玉的过渡品种,和阗玉中较为常见。
(3)青玉
青玉有淡青色到深青色,颜色的种类很多,古籍记载有虾子青、鼻涕青、蟹壳青、竹叶青等等。现代以颜色深浅不同,也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等等之分。和阗玉中青玉最多,常见大块者。近年见有一种翠青玉,呈淡绿色,色嫩,质细腻,是较好的品种。
(4)黄玉
黄玉由淡黄到深黄色,有栗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虎皮黄等色,古人以“黄侔蒸梨”者最好。黄玉十分罕见,在几千年采玉史上,仅偶尔见到,质量不次于羊脂玉。古代玉器中有用黄玉琢成的珍品,如清代乾隆年间琢制的黄玉三羊樽、黄玉异兽形瓶、黄玉佛手等。
(5)墨玉
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为云雾状条带状等。工艺名称繁多,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须等。在整块料中,墨的程度强弱不同,深淡分布不均,多见于与青玉、白玉过渡。一般有全墨,聚墨、点墨之分,全墨,即“黑如纯漆”者,乃是上品,十分少见。聚黑指青玉或白玉中墨较聚集,可用作俏色。点墨则分散成点,影响使用。墨玉大都是小块的,其黑色皆因含较多的细微石墨鳞片所致。
(6)糖玉
由于原生或次生作用形成的,受氧化铁、锰质浸染呈红褐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色调的软玉,当糖色部分>85%时可以称为糖玉,但如果可以观察到原来的玉种也可以按原玉种名定名。
(7)碧玉
青绿、暗绿、墨绿色、绿黑色的软玉,分为两种,其一种产于酸性侵入岩体的接触带,较纯净细腻;另一种产于超基性岩体的接触带,杂质多,常含有黑色矿物包体。碧玉即使接近黑色,其薄片在强光下仍是深绿色。某些碧玉与青玉不易区分,一般色调偏深绿色的定为碧玉,色调偏青灰色的定为青玉。
三、和田玉的皮色分类
璞,古人是说蕴藏有玉之石,或未琢之玉。《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这是指蕴玉之石;《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这是指未琢之玉。
自古以来,对璞玉十分珍视,被当作宝物。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有详细记载:“凡璞藏玉,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于无暇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起纵横五六寸无暇者,治以为杯,此已当之重宝也。”说明璞玉在古代是非常珍贵之宝。本世纪初谢彬访问新疆,见和田玉“有皮者价尤高。皮有洒金、秋梨、鸡血等名,盖玉之带璞者,一物往往数百金,采者不曰得玉,而曰得宝”。可见,璞玉即使在现代仍是很贵重的。
璞玉的外皮,按其成份和产状等特征,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
色皮:和阗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层褐红色或褐黄色玉皮。如前述,玉皮有各种颜色。玉石界以各种颜色而命名,如黑皮子、鹿皮子等等。从皮色可以看出子玉的质量,如黑皮子、鹿皮子等,多为上等白玉好料。同种质量的子玉,如带有秋梨等皮色,价值更高。玉皮的厚度很薄,一般小于1毫米。色皮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为脉状,有的成散点状。色皮的形成,是由于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铁所致,所以它是次生的。有经验的拾玉者,到中下游去找带色皮的子玉;而往上游,找到色皮子玉的机会就很少。此外,在原生玉矿体的裂缝附近也嫩能偶尔发现带皮的山料,这也是由于次生氧化形成的。
糖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分布的一层黄褐色玉皮,因颜色似红糖色,故把有糖皮玉石称为糖玉。糖玉的内部为青玉或白玉。糖玉的糖皮厚度较大,从几厘米到20-30厘米,常将白玉或青玉包围起来,呈过渡关系,糖玉产于矿体裂隙附近。对且末县塔特勒克苏玉石矿糖玉的糖皮进行研究,为和田玉氧化所致。再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糖皮由透闪石微晶组成,呈壕状和交织纤维结构,单偏光下可见淡褐色铁质在透闪石中呈云片状分布。糖皮的化学成分经化学分析,结果:SiO256.85%,AL2O30.98%,CaO13.64%,MgO22.89%,Fe2O30.98%,FeO0.88%,MnO0.18%,TiO20.05%,P2O50.06%,SO31.28%,H2O+2.69%,H2O-0.33%,灼失量3.48%。电子探针质谱分析结果为:SiO256.88%,AL2O30.44%,CaO13.98%,MgO23.55%,FeO0.84%,TiO20.07%,Cr2O30.02%,K2O0.00%,Na2O0.59%,H2O3.5%等从化学成分可知,糖玉糖皮与白玉近似,但有两点明显同不,一是Fe2O3>FeO而白玉中Fe2O3二是SO3高,为1.28%,而白玉中一般为0.6-0.24%。这些说明糖玉是氧化环境的产物,系和田玉形成后,由残余岩浆水沿和田玉矿体裂隙渗透,使氧化亚铁转化为三氧化二铁的结果,糖皮即为氧化铁染的结果。
石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包围的围岩。围岩一种是透闪石化白云大理石岩,再开采时同玉一起开采出来,附于玉的表面,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他经流水或冰川的长期冲刷和搬运后,石与玉则分离。围岩另一种是透闪石岩。如和田玉再形成过程中交代了粗晶状的透闪石,由于交代不彻底,在玉的表面常附有粗晶透闪石,这种石皮与玉界限过渡。工艺界称玉的阴阳面,阴面是指玉外表的这种石质。
和田玉璞玉之所以贵重,一是因为色皮可以利用作俏色玉器,二是因为玉的质量很好。俏色玉器制作,中国已有很久历史,直到现在,还利用色皮琢成各种玉器,使其更富有情趣。一些仿古制中更为常见,如仿古玉杯和仿古玉佛手利用秋梨皮和虎皮琢制更显示古色古香。
从璞玉的特征很自然的使人联想到古代有名的和氏壁。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在《韩非子·和氏》一文中记载了和氏壁的故事。称“楚人得玉璞楚山中”,献给楚庄王,“玉之相之”,认为是石不是玉,庄王以欺君之罪,剁去卞和的左脚。以后又献给武王,同样又被剁去右脚。直到文王即位,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可见,和氏璧原本也是一种璞玉。开始没有被“玉人”认出,以后去掉外皮,果然“得宝”。秦国得悉赵惠文王获得和氏璧后,欲夺此宝,诈称愿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国蔺相如巧破骗局,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传说,到秦时,和氏璧被秦始皇用作皇帝玉玺;汉高祖刘邦作为传国玺;玉玺后又落入王莽、孙坚、曹操、司马炎之手;在东晋、十六国时,争夺玉玺非常激烈,先后为汉、前赵、后赵、前燕、晋穆帝所有;南北朝时,玉玺传给宋武帝,南齐 灭宋,玺归南齐,后又归梁朝、齐文帝;隋灭北周得玺,到隋炀帝灭,玺归唐高祖李渊;唐代将玉玺传了二百七十余年,到唐昭宗时代才落入后梁;五代十国时,后唐李天帽灭后梁获玺,传到后唐末帝李从珂,从晋石敬塘攻洛阳时,李从珂摘玺登玄武楼自焚,石敬塘功入洛阳,玺已不知下落,成为千古疑案。
这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究竟是什麽呢?人们极为关注。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剑根据杜光庭《录异记》所载和氏璧特征,认为是拉长石。《录异记》中说:和氏璧乃“岁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则碧,正而视之色白”。就是说和氏璧正侧面有不同颜色。拉长石是斜长石族最重要的宝石,它的诱人之处是透过宝石面可以见到彩斑状的颜色。大块拉长石显示这种效应最佳,称为闪光变彩,这是由于层状结构引起的。变彩主要为绿色、蓝色。国外,于十八世纪发现它才用作宝石。和氏璧拉长石说的观点,虽然近年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但是依据仍嫌不足。和氏璧已经失踪,其特征的记载,我们认为最可靠的还是《韩非子·和氏》一文。据该文,“理其璞而得宝”,和氏璧为一块璞玉,即玉被石包上。当然,拉长石不是这种璞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也认为,“所谓连城之璧”,是“璞中之玉”。这一种认为,我们认为是合适的。当然,这仅是一种认为。和氏璧究竟是什么,仍是一个千古之谜。
四、和田玉的产状分类
和田玉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珍品,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那末它的物质组分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性?又怎样去鉴别它?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探索的问题。
中国古人对和田玉的外表特徵已有一定的认识,并根据产状和颜色对和田玉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至今仍是我们对和田玉分类的基础。但是科学地认识它,则是在现代科学兴起以后,自从19世纪下半叶法国矿物学家德木尔把和田玉鉴定为软玉以来,世界上一些学者才对软玉的物质组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新疆和田玉以它特有的色泽和质地之美为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软玉所不及。其中尤以罕见的羊脂白玉蜚声中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新疆和田玉的物质组成和特徵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
按和田玉产出的情况,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玉有山产、水产两种,各地之玉多产在山上,于田之玉则在河边。”清代陈媵《玉记》中载:“产水底者名子儿玉,为上;产山上者名宝玉,次之。”将水产的叫子玉,山产的宝玉。现代玉石行业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状态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
山料。又名山玉、碴子玉,古代叫“宝盖玉”,或宝玉,是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表面粗糙,断口参差不齐,玉石内部质量难以把握,质地常不如子玉。但山料是各种玉料的母源,同时也是玉石的主要来源,不同的玉石品种都有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
山流水。山流水名由采玉和琢玉艺人命名,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称,即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经洪水冲刷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玉石的棱角稍有磨圆,地质学称为“次棱角状”,距原生矿较近,表面较光滑。山流水原料中有一部分又称为“戈壁料”,是玉石在戈壁滩上经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打风化形成的,表面凹凸不平却油亮光润,也是很奇异又有特色的玉石原料。
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玉矿被流水冲刷搬运到河流中被“磨圆”玉石,它分布于现代或古代河床及河流冲积扇和阶地中,玉石露于地表或埋于地下。子玉的特点是形态为卵石形,一般块度较小,表面光滑。因为经河水长距离和长期的搬运、冲刷、磨蚀,“大浪淘沙”保留了玉石中最为致密坚硬的部分,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内部质量容易把握,材料出成率高。子玉和山料一样有各种颜色和质地,主要产于昆仑山水量较大的几条河流,如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和河、叶尔羌河和克里雅河以及这些河流附近的古代河床、河床阶地中。
五、和田玉的象征
《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秦以前,国玺是以方寸金银制作的。“完璧归赵”中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来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为秦至晋的传国宝;晋代以后,此宝失落了,但历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玺代替。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灾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为玉节。
古人贵玉,兼贵其声。所以古乐器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箫。春秋时即开采的安徽灵璧玉,最早就是制作玉磬的。明清以后,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发展,使用范围贯穿在上层人物的衣食住行之中:衣帽冠发有各种佩件、饰物;食盏、玉杯等;住有玉嵌璧饰、桌案饰等;车马轿也有种咱玉饰。至于玉瓶、花薰等桌几上的陈列品及玉如意、坠子等掌中玩物,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如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牛峤《菩萨蛮》:“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至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古代文人用来赞美美发性肌肤和姿色的。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梁简文帝〈乌栖曲〉中“朱唇玉面灯前出”里的“玉容”、“玉面”,则是指代“玉女”了。此外,形容人的风致还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
玉和金一样,是富贵的象征。“金玉满堂”极言财富之多。金枝玉叶,是皇族后裔的专称。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和住宅,有时又指道观。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玉与仙又挂上了钩。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旧时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有神秘之感。
玉还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如“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并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只闻声不见其形的风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素洁,便有“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之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比喻漫天大雪,也颇为壮观。
六、和田玉的保养
古人讲养玉,一个“养”字,不仅道出了玉乃有生命的物质,而且内中包含了许多学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要点:
1、避免与硬物碰撞。玉石的硬度虽高,但是受碰撞后很容易裂,有时虽然用肉眼看不出裂纹,其实玉表层内的分子结构已受破坏,有暗裂纹,这就大大损害其完美度和经济价值了。
2、尽可能避免灰尘。日常玉器若有灰尘的话,宜用软毛刷清洁;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于玉面,应以温淡的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污剂液。
3、佩挂件不用时要放妥。最好是放进首饰袋或首饰盒内,以免擦花或碰损。如是高档的翠玉首饰,更勿放置在柜面上,免积尘垢,影响透亮度。
4、尽量避免与香水、化学剂液、肥皂和人体汗液接触。众所周知,汗液带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及尿素等,玉器接触太多的汗液,佩戴后又不即刻抹拭干净,即会受到侵蚀,使外层受损,影响本有的鲜艳度。尤其是“玻璃地”翡翠、羊脂白玉,更忌汗和油脂。很多人以为翡翠愈多接触人体,用汗液等温润会愈好,其实这是一大误解。翡翠不同于古玉,古玉需要脱胎的过程,需人的体温帮助,而“玻璃地”翠玉本身已晶莹通透,不须再借助任何方法,也不可能有什么办法会使它更透亮。羊脂白玉若过多接触汗液,则容易变成淡黄色,不再纯白如脂。
5、避免阳光长期直射。玉器要避免阳光的曝晒,因为玉遇热膨胀,分子体积增大,会影响玉质。尤其是芙蓉玉、水晶、玛瑙等受到高热会发生爆裂,因此更忌接近热源。
6、佩挂件要用清洁、柔软的白布抹拭,不宜使用染色布、纤维质硬的布料。镶有钻石、红蓝宝、祖母绿等宝石的玉首饰,也只宜用干净的白布揩擦,将油脂、尘埃、杂质、湿气或汗液抹掉,这样有助保养和维持原质。
7、玉器要保持适宜的湿度。玉质要靠一定的湿度来维持,尤其是水胆玛瑙、水晶类的玉器。水胆玛瑙在形成时期,里面就存有天然水,若周围环境不保持一定的湿度,很干燥的话,里面的天然水就容易蒸发,从而失去其收藏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七、和田子玉的开采
拾子玉就是在河道中拾取流水携带和冲刷暴露出来的子玉。在昆仑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矿,在昆仑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矿,中下游就可以找到子玉。从人类在昆仑山北麓定居至今,数千年从河道中拾玉已有传统和经验,大家皆知河中产玉,也认识玉。邻近和阗两大河的常住户,家家都有子玉就可以证明。现代没有拾玉的专业团体和组织,也不象古代要缴纳拾玉的税金,所以拾玉是分散而自由的进行的。拾玉既有专门从事者,也有随机者。凡邻近和路遇玉河的人,谁都跃跃欲试,企求拾到子玉。
专业拾玉人有较丰富的经验,很注意选择拾玉的地点和行进方向。他们找玉的地点往往在河曲内侧的石滩,河道有窄变宽的缓流处和河心砂石滩上方的外缘。这些地方都是水流由急变缓处,有利于玉石的停积。拾玉进行的方向最好是自上游向下游行进,以使目光与卵石倾斜面垂直,易于发现;但最主要的要随太阳方位而变换方向,一般要背向太阳眼睛才不受阳光的刺激而又能较清楚的判明卵石的光泽与颜色。鉴于昆仑山北坡河流的流向主体上自南而北,所以,自上流而下最佳的拾玉时间是上午。但在河流流向变化的地方或阴天,则又当别论,要灵活掌握。
随机碰到运气的拾玉者,没有条件讲究,只在有机会临玉河时,放慢速度,运足目光,格外仔细地去捕捉有玉石表象特征的信息。他们往往只注意白色石头,常被石英质砾石所愚弄,先欢快后遗憾,若真正发现玉石则欢欣若狂,大喜过望,给下次拾玉又积聚了力量。从玉石收购情况看,一般偶然得玉的产量占子玉总产量不到十分之一。但是偶尔拾玉者有时能获得很好的白玉,这大约是因为他们特别注意白玉的缘故。
河流中下游的子玉块度都不大,多在0.2-1.5公斤之间,其中小于0.5公斤者约占30%,仅有少数可达3-5公斤。小块玉亦可随形施艺,雕琢零碎活。
在河流上游可以拾到大块度的子玉,但能用作玉雕的料较少,大部分是重几十公斤至上百公斤的模料玉。这些玉砾质次色深,结构粗糙,呈暗灰绿色,斑杂不一,有较多细小脉穿插,不能碾琢工艺品,但仍坚韧耐磨,乃用做工业上的模具。其产量都超过中游拾得的子玉。
为了收购群众拾得的子玉,于阗等地段设有玉石收购站,收购的范围东有且末县、民丰县、于阗县、策勒县;西有莎车县、叶城县、墨玉县及和阗县。现代出玉的河流十几条,但以大河为主。主要有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等。每年收购的数量还是以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居多,约占90-95%。
流经和阗的两条大河每年拾到的子玉玉琢料不下10吨。其中工艺用白玉0.5-1吨,占5-10%;青玉占80-90%;还有少量碧玉。每年拾到的玉模料为30-40吨,其中和田玉的青玉及斑杂玉占60-70%,其余为蛇纹岩型软玉——粗位结构的碧玉。这一资料说明,昆仑山既有和田玉,亦有碧玉,而以产和田玉为主。和田玉中以青玉为主,白玉占的比例很小。一些人以为和田玉就是白玉,厂家收购和田玉时只想要白玉,这是不现实的。收购站收购的玉有玉琢料和模料,子玉大部分用以琢磨工艺品,其余在工业上用作模具。
现代拾玉的季节是自夏至秋。一般在河的上游是夏季至初秋,仲秋则河水开始结冰,逐渐封满河床。河流中下游自初夏至秋末均可拾玉,初夏时前山积雪消融,每日上午洪水到来之前,前一天的洪水消退就可拾玉;夏季洪水到来晚,每天中午时节可以拾玉;秋季则可整日拾玉。因此一年之中拾玉的最好季节是在秋季,这和古代拣玉的季节一致。以和田两大河为例,河水受季节影响很大,夏季三个月拥有年径流的70-80%,秋季骤减至10%左右。秋季水小,心滩暴露,部分河床也干涸,气候也不热不冷,正式拾玉的好季节。
和田的两条大河历来是拾玉子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有名的玉河。但是,围绕玉河是两条还是三条,古代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直到今天认识还不一致。古代文献中,有的认为有白玉河、绿玉河、乌玉河三条;有的认为只有白玉河与绿玉河两条。现在有的认为绿玉河是墨玉河的支流。到底如何呢?我们从地形图上或卫星照片上都清楚看到只有两大河流,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当然,这两大河流也与其它许多大河一样有不少支流。这两大河均源于昆仑山,昆仑山为产玉之地,河中自然有玉。
喀拉喀什河,古称乌玉河,河边的县城墨玉即以此得名。喀拉喀什按突厥语名称一致的。但是,这条以产墨玉驰名的墨玉河,今天却不见有墨玉,而真正产墨玉的地方在黑山,即古代的喀朗圭塔克,这属玉龙喀什河的支流。为什么历史上又叫墨玉河呢?原来这河中产有大量碧玉,这种玉石呈绿色,风化后外表漆黑,油光放亮,倘若墨玉。碧玉矿物成分与和田玉相同,化学成分也很相近,属软玉。但其成因与超基性岩有关,与和田玉不同。因此,古代有人把碧玉误称墨玉。但同时也有人称为绿玉,这正和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说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古代的绿石河、乌玉河实为一条大河,即喀拉喀什河,但是,这条河不仅产碧玉,也产白玉。在它的上游有几处和田玉原生矿床,在它的中下游也可以常拾到白玉。除此以外,这条河下游还产沙金和金刚石,从40年代发现金刚石以后,今年又陆续在掏砂沙金时找到几颗金刚石。所以,喀拉喀什河是一条淌金,流玉,藏钻的宝河。
玉龙喀什河,即古代著名的白玉河。这条河源于漭漭昆仑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后,与喀拉喀什河汇和成和阗河,河流长325公里,有不少支流,流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河里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自古以来是和阗出玉的主要河流。人们拣玉主要在中游,而上游因地势险恶,很难到达。黑山地区发现白玉后,给找玉人带来新的希望,人们冒险前往。黑山,即古称之喀朗圭塔克,其山是昆仑山之主峰之一,高峰达7562米,群山峻巅,冰雪盖地。产玉地点为阿格居改山谷,此为玉龙喀什河支流之一,距喀什塔什乡里山大队约30多公里,部分河段冰积物广布,山坡崩塌,巨砾遍布,只有徒步到达,雪线以上冰川遍布,海拔高5000米以上,相对高600-1000米。冰川的冰舌前缘部位,因冰川下移至雪线附近逐渐融化常常发现自上源携带的和田玉砾。冰川的舌部高达数十米至百余米,晴日不断裂解崩落,伴随着雷鸣般的巨声,漂砾与冰块滚泻而下,落入河中,故在冰河之下也可以找到美玉。雪融水每日有一次洪水,洪水把巨大的冰块沿河冲向下方,这些冰块及冰层融化后也露出玉砾。产出的玉石有白玉和墨玉。近十余年来发现的两块大白玉就在冰积垄中。墨玉也多产于此地。正是这种美玉吸引了不畏艰难的探宝者,他们在雪山找玉,在高山河谷中探宝。此处出玉引起地质工作者的兴趣,多次深入玉龙喀什河上游支流的诸冰川谷调查,见有白云石大理岩与花岗岩的接触蚀变带,在山麓坡积物中可见有白玉。可惜是,基岩露头在冰山之上,四周为冰川覆盖,人们可望而不可达。地质学家认为,此地区应有原生和田玉矿床,是玉龙喀什河中子玉的主要来源之一。
八、和田玉投资升温
和田玉被制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印,再次引起国内外收藏家关注。不久前,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年间的白玉雕十六罗汉仙子,以956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和田玉成交的最高纪录。
(一)未来十年的热门收藏
新疆和田玉的收藏含金量越来越高,市场销售额一直呈升温态势,销售额和拍卖成交率一直居高不下。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和田玉将是海内外收藏界的热门之一。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资深文物鉴定专家曾土金先生表示,玉石会随着不断的开采而逐渐减少,尤其是和田玉这样的上等原材料,挖一块就少一块,必然导致市场紧缺,它的收藏价值会越来越高。如今又兴起了收藏玉石仔料(玉石原料)热,玉石仔料销售持续增长,和田玉的价格有继续升高的潜力。
(二)收藏可分新、旧两类
和田玉在中国至少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和田玉有山料和仔玉之分,以仔玉的质量为上乘。和田玉的收藏,应以工精、质优、色巧、形奇为标准,如自身经济条件较好,实力特别雄厚,可按有精必收的原则进行收藏。建议可以从新玉和旧玉两大类去进行。
新玉的收藏和鉴定侧重于真假玉材,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一般讲,好的玉料仅仅是制作玉器的基础,它的价值还是要以人工设计雕琢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的。唐太宗说得好:“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而旧玉的收藏和鉴定除了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时代,历史上的作用,占有者的身份,另外,造型的独到,往往又能左右玉器的价值。
总之,和田玉温和、滋润以及含蓄,给人以油性的感觉。最为重要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多多接触真品,长期的经验积累定会带来自己眼力和鉴赏力的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