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曼品最美唐诗: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2021-05-14 11:15:24)
标签:

蒙曼

品读

唐诗

李白

分类: 国学拾掇


蒙曼品最美唐诗: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白的《子夜吴歌》之《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在中国古代人的心目中啊,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每一种风景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那桑树是春日的象征,春歌呢,就以采桑起兴,夏天的标志是荷花,夏歌就要以采荷花起兴了,怎么起呢?看前两句: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这两句诗啊,场面真大。本来写荷花嘛,像周敦颐所说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很好啊!可李白不一样,他一上来,就把荷花置身于三百里镜湖之中,说这三百里镜湖,都开满荷花,这场面多大呀!像我们熟悉的哪一首诗啊?是不是有点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像,但是还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是状态,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还有动态,这动态体现在哪呢?体现在菡萏发荷花字上,其实菡萏就是荷花呀!但是呢,它也可以特指荷花的花苞。那在这里头,李白用的就是花苞、花骨朵这个含义。所谓菡萏发荷花,就是说荷花一下子从花骨朵变成了怒放的花朵。大家想,镜湖三百里广阔的水面上,荷花呼啦啦一下子全开了,这简直就是化娇美为壮美了。那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荷花呢?看下两句: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注意我在这里读的是ya,是为了押韵,大家也可以像我这样读,也可以就读成人看隘若耶(ye,看你怎么想。五月的一天,西施来采莲了,围观的人把若耶溪都挤满了,原来前两句的大场面是为了烘托这后两句的大热闹啊!什么热闹呢?西施采莲。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样表现美人的影响力呢?还记得《陌上桑》里头,秦罗敷采桑的场景吗?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是这个样子,西施号称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一出场,场面就更壮观了。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可以想象,这些人都是打着看荷花的名号,其实哪里是来看荷花,还不是来看这比荷花还美的西施啊。

那我们在讲上一首《春歌》的时候,不是说过,只要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这两句,几种颜色这么一勾勒,就足以写出秦罗敷的美嘛。到了西施这儿,连这样的两句描写都不用,只要写出人看隘若耶的反应,我们就已经知道西施的美貌程度了。这是什么手法呀?是我们一直说的背面敷粉。西施头怎样、脚怎样、衣服怎样,我们全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她一个人已经把三百里荷花都压倒了,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美啊!但是呢,也有评论家说,这两句诗写得不好,不好在哪啊?说不符合事实。

按照历史记载,西施本来是若耶溪旁的浣纱女,如果说她在若耶溪采莲倒还合情合理,放到镜湖不就虚了吗?有更改事实的嫌疑,而且既然是到镜湖来采莲,那么人看隘若耶就无法落实,毕竟若耶溪和镜湖之间还有好大的距离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是不是呢?我个人认为不能这么理解,本来诗和史就不是一回事儿啊。写历史固然要讲事实,要句句有来历,但是写诗要是这样要求,那就没有诗了呀。比方说要是完全按照历史记载的话,西施她就是浣纱女,连采莲都不能写,更何况说到镜湖来采莲呢。那么如果我们不考虑句句砸实的话,为什么诗人要安排西施到镜湖采莲呢?因为镜湖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镜子呀,就像我们之前讲过的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你说这个镜心是镜子呀还是镜湖呀?那这首《夏歌》也是一样的呀,镜湖三百里像镜子一样,既映照出荷花的美,也映照出西施的美,这是镜湖三百里的用意。那么既然西施在镜湖采莲,为什么又人看隘若耶呢?因为若耶溪流淌流淌,它的终点就是镜湖啊,西施沿着若耶溪一路泛舟到了镜湖,而围观她的人们呢,也一路从若耶溪追随到了镜湖。船上也是人,岸边还是人,大家都争睹西施风采,这不就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吗?那么秉如此美色的西施,后来又怎么样了呢?看最后两句: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她是白天出来采莲的,还没有到月上东山,她就已经回去了,回到哪了呢?不是回到她若耶溪畔的老家,而是归去越王家,到越王宫里去了。那看到这两句,有没有人想起王维那首著名的《西施咏》啊?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说西施太美了,这样的美色天下都很看重,所以当然不会长久卑微下去。你看她早晨还是越溪浣纱女,晚上就成了吴宫里妃。那为什么李白说归去越王家,而王维要说暮作吴宫妃呢?因为李白写的是动机,而王维写的是结果。什么意思呢?西施她不是一个一般的美女,而是身系复国重任的人。

春秋后期,越王勾践被吴王阖闾亡国,他卧薪尝胆发誓复仇,而西施就是复仇大业中的一个环节。作为美人计的实施者,她被越王勾践送入吴宫,迷惑吴王,最终让勾践复仇成功。那王维说她暮作吴宫妃说的是她最终的结局,而李白说她归去越王家,则是说她被越王选中,肩负起复国的使命来。哪个好呢?这可难讲,要看你想表达什么意思。王维那首《西施咏》,其实是有讽刺意味的。他想说同一个人,在贫贱之时和富贵之时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那大家对他的态度也会与时俯仰。所以王维会把笔墨落在西施发迹之后,落在吴宫妃上面;那李白呢,要知道李白这四首《子夜吴歌》,其实是四首女性的赞美诗。夏歌里的西施和春歌里的罗敷一样,不仅是一个绝色美女,更是一个具有高洁精神的女子,什么样的高洁精神呢?罗敷的精神是不慕权贵、一身傲骨,而西施的精神则是舍生取义、为国复仇。所以李白的描写,到西施进入越王宫就戛然而止了,因为她此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越王、为了越国。我们讲第一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时候曾经说,这是化娇美为壮美,那西施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化娇美为壮美呢?

再读一遍: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春歌》写罗敷,是一幅设色美人图,《夏歌》写西施,是一幅白描美人图,写得都美、都动人,那秋歌又会写谁呢?下一期跟大家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