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白石的斋馆号(马明宸)

(2021-04-05 10:24:22)
标签:

京津

画派

齐白石

斋号馆

分类: 书画鉴赏

 

书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雅居,更是这些知识人与思想者的精神家园,斋馆号往往是文人人生观念、价值取向乃至处世态度,品味趣好的自白。齐白石是二十世纪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师,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饱经坎坷、历尽沧桑,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文人画家,他诗书画印兼擅,对于人生的坎坷经历感慨颇多,他把这些感悟心语题在画里、刻在印里,也采取在不同时期改变自己的名号以及斋馆号来表达。齐白石的一生辗转流离,多次变换斋馆、更改馆号,他使用过的斋馆号主要有“甑屋”、“借山吟馆”、“八砚楼”、“寄萍堂”,这些斋馆号的产生都有着特殊的渊源,解读这些斋馆号我们能够窥探一位艺术大家的个性才情,也能体味人生的沧桑。

 

齐白石的斋馆号(马明宸)
齐白石书《甑屋》 31.5×129cm 1923

 

“甑屋”是齐白石晚年客居京华鬻画时期使用的一个斋号,这个斋号不好从字面直接理解,似乎有伤风雅,其实这里面隐藏着特殊的人生遭际与母爱情结。齐白石早年家贫却喜好书画,他的祖母见况就叹息说齐白石生错了时候,也走错了人家,因为写字画画是富人们的雅事,象他们这样的农家,三日风四日雨,吃了上顿下顿没着落,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鸣什么风雅,文章毕竟不能煮粥当饭吃。后来齐白石就一边学做雕花木匠维系生计一边自学书画,在他的老师胡沁园的劝说下他改行弃掉斧斤,告别了木匠生涯,在杏子坞、韶塘一带专门依靠为人画像谋生,二十多岁时卖画所得已经能够维系家人温饱,他的祖母大感快慰,又叹息说“我儿的画竟能在锅里煮粥吃”。后来齐白石移居京华卖画为生,回忆起这件事,他对于自己的煮画生涯感慨良多,多次书“甑屋”两字张之于壁,并为自己的画屋取名为“甑屋”,刻印“煮画庖”,以此表达辛苦笔耕唯求一饱的人生感受,也表达了对于祖母当年呼“吾儿同餐”的温情生活的怀念。

 

齐白石的斋馆号(马明宸)
20世纪30年代齐白石在他的“借山吟馆”

 

1900年人到中年的齐白石已经育有两子两女,旧居星塘老屋渐觉狭窄,他就用一次为江西盐商画六尺中堂所得的酬金三百二十两白银典下了不远处莲花寨梅花祠堂的几间房屋。在祠堂内他又择地自建了一间书房,在其中读书写字作画,因为不出祠堂就能看到余霞岭上的梅花,齐白石即为书斋取名“借山吟馆”,过上了相对优雅自得的乡间文人画师生活,做诗有几百首之多。这期间齐白石经人介绍拜在晚清著名经学家兼诗人、湘潭名士王闿运门下,因为齐白石曾为木匠,他与铁匠出身的张仲飏、铜匠出身的曾招吉并称为“王门三匠”。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王闿运召三弟子小饮,他首唱“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然后令弟子们联句,三弟子皆语塞无以应对,齐白石大感羞愧,归里后即将书屋“借山吟馆”的“吟”字删去,改为“借山馆”,表示不敢再以诗人自诩。

 

齐白石的斋馆号(马明宸)
齐白石请友人书写的《八砚楼》 郑沅 133×33cm

 

齐白石四十多岁时已经在湘潭地区小有名气,他陆续收到一些地方政要以及军界长官的作画邀请。齐白石一方面为生计着想,同时也为艺术考虑,决计行万里路开阔眼界胸襟。1902年至1909年这段时间他五出五归,赴陕西、北平、江西、两广等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交游各界名流,这些人成为齐白石的艺术赞助人,其中包括钦廉兵备道郭葆生、广西提学史汪颂年,还有刚刚从日本回国的蔡锷以及革命党人黄兴。齐白石为这些人画画或者充当代笔,也教他们的妻妾子女习画,这些人有用名贵笔墨纸砚酬谢的,齐白石收获颇多。1906年齐白石归家,因为典住的房屋已经到期,他便在余霞岭脚下的茹家冲买了一所旧房,自己画了图样稍作翻盖,修葺一新,取名“寄萍堂”,堂内别造一室,将远游所得八方名贵砚台置于其中,取名“八砚楼”,以记载自己远游生活。后来齐白石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幽居生活,他把自己出游所得画稿整理成册,取名“借山图”。借山图一名语义双关,一则对应齐白石斋号“借山馆”,二则暗指画中景致都是出游借自他山。

 

齐白石的斋馆号(马明宸)
1911年王闿运为齐白石书《寄萍堂》 45.5×176cm

 

“寄萍堂”是齐白石后来离乡客居一直沿用的斋号,这里面寄寓着齐白石特别的乡土情结。1917年家乡的匪乱打破了齐白石安宁的故乡幽居生活,兵匪抄家使他寝食难安,他一度到亲戚家避乱,后来才无奈听从友人的劝告移居京华另谋生路,结果在京华名声大噪,成为一代大家。但是功名成就无法抚慰齐白石内心浓厚的乡土情结,所以他一直沿用“寄萍堂”的斋号,自感流落异乡似无根飘萍,自号“寄萍老人”,刻印“寄萍吟屋”,在很多画上题跋“作于寄萍堂”,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无尽的乡土情思。想建功立业就要奔走四方,功成名就却又难舍故土情结,身与心总为仇。一个“南腔北调人”总在思量“故里山花此时开也”,虽然成就了大功业,可是仍然难以抵挡无尽乡愁,这就是人生。齐白石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年少何曾欲远行,开门无物不关情。身闲心静全无事,七月枯荷秋气清。”

 

齐白石的斋馆号(马明宸)
寄萍堂 印章 齐白石 朱文 8×2.7×2cm

 

齐白石的斋馆号(马明宸)
八砚楼 印章 齐白石 白文 2.8×2.8×6.4cm

 

七月枯荷是齐白石的故乡湖南乡村门前的常见景致物,客居京华的齐白石总是在画里诗里回味吟咏着故乡的枯荷、故乡的游虾,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晨晨昏昏。

 

            ——摘自马明宸著《借山煮画-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