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欣赏

标签:
玉雕山子大禹治水 |
分类: 玉器珠宝 |
古代帝王爱玉者众多,却无人能与乾隆帝相提并论。他对古玉收藏十分热衷,并亲自组织收集古玉,一生所藏近万件。在其御制诗中,咏玉诗就近八百首,因此得名“玉痴皇帝”。
乾隆曾对宫廷玉器制造给予极大关注,在京师设置养心殿造办处和内廷如意馆,亲自过问玉器制办。为打造令自己满意的玉雕,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高224厘米 宽96厘米
座高60厘米
重5000千克
新疆和田青玉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禹治水图》玉山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下面,就来讲一讲这件玉雕创作始末。
一、万里征途运玉石
乾隆在位期间,民间有人发现一块重达6吨多的玉石,这块大玉石色泽青绿,质地细腻,光润如脂,且体量罕见,世间难求。乾隆知道后非常高兴,下令将其火速运往京城。
当时可没有现代化的吊装工具,全靠人工和畜力,前面用100多匹壮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推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玉料运抵京城,用了至少3年,简直不可思议。
二、乾隆亲点画蓝图
玉雕运送到京城,设计方案早已确定。乾隆有一幅爱不释手的画作,名叫《大禹治水图》,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破损褪色,乾隆希望用玉雕将大禹治水图复刻,也希望自己能像大禹一样千古留名。
三、扬州工匠巧雕琢
自古流传这样一句话“造办处苏州的玉,作以精巧见长;扬州的玉,作以大取胜。”也就是说扬州的玉雕艺人,特别擅长加工大型玉雕。
为了赶在乾隆80大寿前完成制作,扬州工匠分成几班,昼夜不停地加工,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这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型玉雕。
玉山刻画的是禹率领大众开山的场面,在山的前三面,雕刻家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玉材的形态,灵活安排人物,遍山古木苍松,重山叠蟑,流泉飞瀑。整座玉山上,雕琢了众多人物,活动都围绕治水展开,人们穿着粗布麻衣,有的干脆光着上身,抡起橛子,劈山移土,脊背、腿上的肌肉随着动作的展开爆发出力量。
上面还有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隶书“密勒塔山玉 大禹治水图”以及御题七言诗一首:
功垂万古得万古,
为鱼谁弗钦仰视,
图画岁久或湮灭,
重器千秋难败毁。
这份乾隆八十大寿的贺礼,既有乾隆千古圣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迹自勉的含义。
关于玉山子置于何处,乾隆经过费心思忖,决定将它置于自己当太上皇的居住地——乐寿堂,于是《大禹治水图》玉山子自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起就在北京故宫的乐寿堂内高高伫立,两百多年来,一直展示着它那看不尽的风姿。
四、工艺美术史上的壮举
“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用料之多,运路之长,用时之久,费用之昂贵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骤然看上去并不能体会这座玉山的非凡之处,所以不如让数据给你最直观的震撼。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吨。从设计、运输到雕琢完工,前后共花了八年时间,若再加上玉料从新疆运来的时间,共耗费了十一年。参与这一工程的人数有成千上万,花费工日以数十万计。据估算,其总工程量约为十五万个工作日,若由一人单独完成,他得花上四百余年方可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