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书帖(清·梁巘)

(2017-11-29 22:36:33)
标签:

古人

论书

评书

著作

分类: 书画鉴赏



评书帖(清·梁巘)


晋人后,智永圆劲秀拔,蕴藉浑穆,其去右军,如颜之于孔。智永、虞世南、赵孟頫皆尚圆韵含蓄,是为一派。

不得执笔法,虽极作横撑苍老状,总属皮相。得执笔法,临摹八方,转折皆沉着峭健,不仅袭其貌。

《半截》、《兰亭》二碑,身份最高,须从欧、李写久,方能临摹得动。

清臣晚年书黜肥崇瘦。颜书结体喜展促,务齐整,有失古意,终非正格。《裴将军》字,看去极怪,试临之,得其仿佛,便古劲好看。

徐书画之两头用力,沉着同北海,而逊其生动。

徐浩书,收转处倔强拗折,故昔人有“抉石奔泉”之目。

苏灵芝书沉着稳适,然肥软近俗,劲健不及徐浩。

虞永兴骨力遒劲,而温润圆浑,有曾、闵气象。

学书尚风韵,多宗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诸家。尚沉着,多宗欧阳询、李邕、徐浩、颜真卿、柳公权、张从申、苏灵芝诸家。

欧、褚真书参八分。智永、虞世南、颜鲁公书折作转笔,又间参篆籀。怀素草参篆箍。右军草书转多折笔,又间参八分。于此见体格多变,宗尚难拘。

颜不及欧。欧以劲胜,颜以圆胜。欧书力健而笔圆,后学者不免匾削。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

欧阳询险劲遒刻,锋骨凛凛,特辟门径,独步一时,然无永师之韵,永兴之和,又其次矣。

唐人八分、楷、行兼善者,欧阳询、徐浩而已。虞、褚、李、颜、柳诸家,行楷妙,八分未精。

临欧易实恐不韵,褚易韵恐不实。

欧书横笔略轻,颜书横笔全轻,柳书横笔重与直同。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欧书凡险笔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故其险也劲而稳。临欧忌细长。欧楷书精,而行多生硬。

山谷书秀挺伸拖,其摆岩处似苏,而逊其雄伟浑厚。晚年一变结构,多本北海。

王知敬书妥适过北海,然不及北海开展流逸,有天马行空之致。

勿早学米书,恐结体离奇,坠入恶道。

元章书,空处本褚用软笔书,落笔过细,钩剔过粗,放轶诡怪,实肇恶派。

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

祝、文、董并称。董蕴藉醇正,高出余子。祝气骨过董,而落笔太易,运笔微硬,逊董一格。文书整齐,少嫌单弱,而温雅圆和,自属有养之品。

枝山书《古诗十九首》,刻《停云馆》中,古劲超逸,真堪倾倒征仲。余书学怀素,离奇诡怪,而无其瘦硬矩度,不及征仲远甚。

董元宰、张得天直接书统,卓然大家。元宰魄力弱于,元宰初岁骨弱,心怵唐贤,绝未临率更,间学柳少师亦甚劣,唯摹平原稍有可观。晚年临唐碑则大佳。然书大碑版,笔力怯弱,去唐太远,临怀素亦不佳。

文衡山好以水笔提空作书,学智永之圆和清蕴,而气力不厚劲。晚年作大书宗黄,苍秀摆着,骨韵兼善。衡山小楷初年学欧,力趋劲健,而呆滞未化。

明季书学竞尚柔媚,至玉、张二家力娇积习,独标气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评书帖》,是一本中国清代评论书法笔记,也是清代前期较为优秀的读书笔记,作者为清代乾隆年间书家梁巘。该篇论书文约理瞻,多发前人所未发,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文中有许多关于书法学习要领的论述,所以颇宜后学。但是由于梁氏为官年数不多,身居安徽一隅,因此人们对于梁氏及其书论的研究有失全面。

梁巘(1710-1788年后),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祖居亳州十九裏镇,后居住在亳州城裏夏侯巷街(现夏侯小学西跨院),殁后埋葬在十九裏集南一裏半杜庄村后。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字天赐,国学生;父亲粱接孟,字介贤,候选经历,敕赠文林郎(文职、正七品);兄粱峰,字屏山、号六松,性孝友,善文章、工书法。梁巘长子俊业,早卒;次子伟业,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拔贡,官浙江于潜县知县。

梁巘业师陈师古,字圣绪,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举人。门生有姚莲府、萧景云、王鲁庵、许春林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由咸安宫教习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循理书院院长(山长)。其在书法上的成就远大于政治,他与乾隆年间五位(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重要书家齐名,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之一。

梁巘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初为咸安宫教习,至京师,闻钦天监正何国宗曾以事系刑部,时尚书张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笔法,因诣家就问。国宗年已八十余,病不能对客,遣一孙传语。巘质以所闻,国宗答曰:“君已得之矣。”赠以所临米、黄二帖。

后巘以语金坛段玉裁曰:“执笔之法,指以运臂,臂以运身。凡捉笔,以大指尖与食指尖相对,笔正直在两指尖之间,两指尖相接如环,两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平其肘,腕不附几,肘圆而两指与笔正当胸,令全身之力,行于臂而凑于两指尖。两指尖不圆如环,或如环而不平,则捉之也不紧,臂之力尚不能出,而况于身?紧则身之力全凑於指尖,而何有于臂?古人知指之不能运臂也,故使指顶相接以固笔,笔管可断,指锲痛不可胜,而后字中有力。其以大指与食指也,谓之单勾;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谓之双勾;中指者,所以辅食指之力也,总谓之‘拨镫法’。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右军从旁掣其笔不得,即谓此法。舍此法,皆旁门外道。二王以后,至唐、宋、元、明诸大家,口口相传如是,董宗伯以授王司农鸿绪,司农以授张文敏,吾闻而知之。本朝但有一张文敏耳,他未为善。王虚舟用笔祗得一半,蒋湘帆知握笔而少作字乐趣。世人但言无火气,不知火气使尽,而后可言无火气也。如此捉笔,则笔心不偏,中心透纸,纸上飒飒有声。直画粗者浓墨两分,中如有丝界,笔心为之主也。如此捉笔,则必坚纸作字,软薄纸当之易破。其横、直、撇、捺皆与今人殊,笔锋所指,方向迥异,笔心总在每笔之中,无少偏也。古人所谓屋漏痕、折钅义股、锥画沙、印印泥者,於此可悟入。”巘少著述,所传绪论仅此。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选自《清史稿》)

梁巘《评书帖》在评述书艺、书家之时有一个非常独到的特点即炼字。所谓炼字,即运用最为简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事物的本质特点,较早运用这种方法的是成熟于先秦的溢法。所谓溢法就是朝廷对于去世的王公贵族诸侯士大夫,用简单的文字,概括其一生事业功过。初只用赞美语言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后儒家以“正名”为主旨,有意识的把溢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歌颂贤哲英雄、诅咒庸才恶人的一种方法,来匡正社会风气。如孔子作《春秋》用微言大义,便是例子。而孟子释“幽”、“厉”曰:“暴其民,甚,则身拭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其中充分表现出用溢法来寓礼教正名分的旨意。古代人所谓的“盖棺定论”,也基本上指此。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文艺批评上也出现了运用简练言语来代表艺术风格的情况。在书法上如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胡(昭)书肥,钟(殊)书瘦。”其中用肥、瘦二字来区别二人书法。到晚唐窦蒙作《述书赋·语例字格》,“凡一百二十言,并注二百四十句。且褒且贬,还同溢法。”使书法批评中对于炼字的选用,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之后人们在书法批评中,多以此阐发。梁巘《评书帖》在这方面的运用显的比较突出,其特点有二:一是不仅是对一个书家进行炼字表述,还对于一个朝代进行概括;二是在窦蒙的字格之外,多添新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