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027:虚扁壶

标签:
紫砂经典器型解读虚扁 |
分类: 紫砂壶韵 |
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027:虚扁壶
文/潘飞翔
《虚扁》壶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紫砂中的扁壶,最早见于明代时大彬款制作的调砂《虚扁》,其后名家均有制作,此类器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扁”。
虚扁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700年),从陇县曾出土高20cm、宽20cm作酒器用的铜扁壶和藏于史密斯博物馆很精美的战国时代铜扁壶,就足以说明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期的扁壶为“扁体、长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为龙形,后为龙形。腹饰大鸟纹,圈足饰波曲纹,间饰似云纹。此器造型独特,纹饰新奇流畅。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尤其最后一句“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最关键,那就是为什么大约相近朝代中器物造型会出现了突变?
河南省社科院任崇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中论述:“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边陲的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至战国时有些少数民族因融入华夏族而消失了,于是有了新的华夏族。从时间上看,经过夏商周三代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融合,不光是语言、人种的变化,使用器具也必然会有互相的借鉴和演变。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即便是两个对手之间也会通过学习对方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综上,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时代,都不能挡住民族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文化的交流,从大的方面有服装、语言,小的方面就是他们的器具——水(酒)囊。”
《土尔扈特部落史》详细记载了蒙古族同胞们水囊的制作方法:“蒙古土尔扈特人盛酒皮囊,用牦牛皮或骆驼皮制成。制作时首先剃光皮子上的毛,压上精美的图案,在坑里烟熏十天左右,这样就制成了长期不腐烂不发臭,而且有异香的皮革。将皮革用香肠线缝实,再用牲畜骨胶将针眼里外抹密实即成。酒囊大的可盛50-60公斤,小的可盛1公斤。具有不走味,不撒酒,不怕挤压,不怕摔打,不怕颠簸的优点,便于驼背上,马背上携带。一个酒囊可用70-80年,传至三代。每一家祖父祖母要替未来的孙子制作2-3年酒囊做为遗传纪念,不送给别人。有的客人如果不懂客人的习俗想要,会得到说明式的婉拒。土尔扈特人的酒囊也从不制作往外卖”。
“囊”,口袋的意思,盛入水后形状扁圆。形状扁圆不占空间,背负在腰间或是驼在牲畜上都比较方便,用兽皮制作,取材容易。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上,所驮两件酒器都为扁体,左侧小扁壶与北齐釉陶扁壶一模一样。所以,扁的造型非常适合游牧民族在马背上使用。中原汉族人为定居生活,并不以方便为首要目标,日常使用的盛器中以容量大、便于使用、取材方便为首先考虑目标,装饰、祭祀是次要的。汉族人制作盛器材质以陶和金属为主,以青铜器或陶器制作扁壶会出现容量小、摆放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为了抽象的表现美观还是实际使用来说都不会,也没有必要发明出这种造型。所以,扁壶是从少数民族的实用盛器“囊”借鉴而来。
春秋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扁壶的制作,材质从金属逐步转为陶瓷器。到明代,紫砂的兴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从业者转变到紫砂工艺中来,同时也使陶瓷的造型创作方法融合到初生的紫砂文化中来。明朝时大彬也许就是通过瓷器的扁酒壶而发明了紫砂壶的虚扁。
虚扁,它随着历史一路演变而来。从少数民族的皮具到汉族的青铜器—陶瓷,从马背上的实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们书桌上发闲远悠思的雅玩,从盛水酒到注满幽香的茶汤,皮具粗犷的美,通过紫砂转变为了含蓄,包容,典雅……。
“虚扁壶”又叫“水扁壶”、“书扁壶”,因宜兴发音几乎相同,其实指的都是同一样式。但“书扁”应当更为恰当,“水扁”或“虚扁”都不大通顺,但“虚扁”用得较多。“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拍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明·时大彬 虚扁壶
高:62毫米 口径:98毫米 底刻款:源远堂藏大彬制
上海博物馆藏品
此壶为紫砂壶形制中少见的极扁造型,艺趣盎然,也是早期(明代)紫砂壶几何形体造型的代表作品。造型奇特挺拔,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纤巧中,形虽扁而气度却昂,刚柔相济,是时大彬壶中的神品。泥质为较粗质调砂,经烧成后粗而不糙,毫无粗糙感觉,粗犷中豪气盎然,这种选料制品为时大彬偏师出奇之佳作,反映出紫砂的特有肌理效果,与南京博物院藏《调砂提梁》壶泥质完全相同,泥色、火候、制技等显然出于同一人之手。小巧的嘴与小圆把,配置壶体,端庄而秀美,如此朴致、凝重的小壶正是当年士大夫阶层自酌自饮和清赏的珍玩,被人们称之谓“神品”。壶底刻有“源远堂藏大彬制”七字楷书款,刻款铁划银钩,笔力遒劲,乃时大彬真迹也。

清·乾隆 陈鸣远 调砂虚扁壶
高:49毫米 口径:85毫米 底印:鸣远
这是陈鸣远最具光货造型特点并显示非凡功力的作品之一。壶形极扁,适合冲饮绿茶。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形虽扁气却昂,纯朴大度。泥质用粗砂调制,配比恰当,肌理质感与形制十分和谐,目视为粗,手接则细,浑朴之中有峭拔之势,调砂的颗粒给人以银光闪烁之感。

清 陈觐侯 黑铁砂虚扁壶 底款:陈觐侯制 高:8.5cm 长:7.2cm
此壶为砂壶形制中的极扁型,艺趣盎然,也是早期紫砂造型的代表作品,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织巧中,形随扁而气却昂,刚柔并济,神品也。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
壶平口唇边、弯流、圆柄、圈足、平盖、圆钮,足内钤“荆溪置”三大字篆书款,印内下方又钤“若林”二字,形成印中印,颇具一格。紫砂色泽偏红,且夹有细密的黄砂,好似银光闪烁。壶身细腻圆润,把、流弯曲有致,盖口严密。此壶器既大又扁,其成型难度较大,故比较少见。
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三点搭配最是高明。

汪寅仙 高虚扁壶
顾景舟所制虚扁壶和双圈壶也分别以1150万元和943万元首次进入现代紫砂拍卖成交价排行榜前十位,其中虚扁壶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型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
虚扁的造型来源于少数民族用于盛装酒水的一种器物,其造型扁而便于携带,因而虚扁的造型亦显而易见,造型扁而风格独特,视觉上的感受与众不同。
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其制作难度是可想而知,业内一句俗语: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此款作品器型难成,更显得精美而别致,作品最令人惊呼之处在于身筒扁而不塌,沉稳宁静,弧度浑厚有张力;嘴把舒展流畅,搭配恰到好处,呼应精彩,自然虚扁壶受到壶友的极力称颂。除壶身本是一绝之外壶肩处的刻绘亦将人带入另一种境界,气静神宁的环境正与紫砂壶所带来的意韵相融合,何等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