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誉满江南、两代雕花之赵凤云

(2017-03-11 10:30:01)
标签:

相识

名家

雕刻

艺术

赵凤云

分类: 名家印象

誉满江南、两代雕花之赵凤云

文/潘飞翔

 

说起赵凤云先生,是我相识的书画艺术家中最有缘分的一位。与赵老相识,还是缘于一次笔会。2007126日,苏州吴门画派研究院来我部进行笔会,笔会前,研究院院长倪振人先生给我一个名单,都是苏州较为有名、各有专长的艺术家,赵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一开始,赵老还并未引起我的关注,因为书画并非他的强项,但我发现赵老老是盯着我看。吃午饭时,他和我坐在一起,并对我说:“我们好像认识,我怎么看,好像都相识似的。”我也不以为然,以为是赵老客套场上的惯用语。下午,我请他给我写一幅“上善若水”的横披时,他与我讲起了他对我的印象。原来,他与我似曾相识,是因为我与他年轻时的样子很相像,难怪他反复地打量我。

 

誉满江南、两代雕花之赵凤云


我们相识时赵老已77岁高龄,但腰不弓、背不驼,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一点都看不出已经高龄。在他的身上透着一股乡村老农的质朴、淳厚,所谓艺术家的那种气质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凡初次与他打交道的人都会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由着这个良好的开端,我们便建立起了忘年交。

记得第一次到赵老家去时,那是2007年的夏天,买了几件木雕作品,因对材质缺乏研究,便请赵老鉴定。一到他家,赵老显得十分开心,把他年轻时的照片翻出来给我看,还请其夫人仔细端详我。我看了照片后,感觉有那么一些影子。那次,老夫妻俩给我讲了许许多多赵老以前的故事。

后来,每逢过年过节,都要专程前往双塔看望赵老。赵老好像也心有灵犀似的,知道我将要去看望他,早就写下了几幅字在等我,有的是摘录唐诗的条幅,有的是直抒胸臆的对联,其字厚重雄浑,沉稳大方。每次去,赵老都要和我讲一讲艺术界的掌故轶事,教一些书画艺术鉴赏常识。有一次,知我喜爱紫砂,还特地将其珍藏多年的一把紫砂壶送我珍藏。

2010年春节前,赵老八十岁寿辰,苏州书画艺术界给其祝寿,还专门给他出了作品集,赵老也专程来电,一再叮嘱要前往。后来,因工作缘故,未能亲自参加,只是派了个代表。没想到自2010年转业离开苏州后,就一直未能再与赵老谋面,没成想时隔两年他又离开了人世,确乃一大遗憾。

“雕花赵”由来

赵凤云先生是“雕花赵”的第二代传人,说起“雕花赵”的来历,可追溯到民国16年(1927年)吴县木渎镇唱戏的“孙家班”。“孙家班”原本生意很清淡,班主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便请人雕了一副新颖别致的灯担。在戏班前面的雕花灯担引来无数路人的赞叹和围观,于是“孙家班”的生意也红火起来。这副灯担就出自赵老的父亲赵子康,“雕花赵”的雅号也从那时传开的。

其父赵子康

雕花担只不过是赵子康展示其雕刻艺术的一个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雕花赵”的技艺也越来越精湛,名气也越来越大,苏州一些大的雕刻工程自然少不了赵子康的参与和谋划。三十年代初,灵岩山高僧妙真法师从蒋介石手中募捐到20万银圆在山上兴建灵岩寺院,寺院殿宇之内以神话传说《西游记》为主体的全部雕刻及释迦牟尼佛座的设计全由三十岁的赵子康担纲负责。赵子康带领七位助手先后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一幅幅在雕刻史上堪称神来之笔的杰作。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神话人物造型,竟然是从未上过学的赵子康又在无图片参照的情况下雕刻出来的,工程峻工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赞叹不已。令人遗憾的是,这套精美之作在文革中被毁殆尽。目前,赵子康的传世作品已经不多,只有极少数完整保留了下来,象名扬海内外的苏州东山雕刻大楼、南京长江大桥两边栏杆上的精美浮雕、狮子林“真趣亭”内六扇花鸟屏的补缺、拙政园明代遗珍双面木雕飞罩《岁寒三友》的修复等,都出自赵子康及其与其他艺人合作。值得一提的是,狮子林“真趣亭”内一堂六扇花鸟屏长窗中一扇雀梅竹石屏是后来补上去的,竟然与其它五扇在神韵、风格手法上混然一体,绝难分开;拙政园的明代双面木雕飞罩《岁寒三友》当时损坏非常严重,竟无人敢出手修复,非赵子康莫属。修复后的飞罩整个画面透出一股轻逸漂洒的气韵,两边镂空圆活的山石、松、竹、梅错落交织,向上环合成新月,中间一对鹊鸟栩栩如生,其高超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赵老其人其事

赵凤云,男,1931年生,20121028日逝世。苏州市吴县木渎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当代吴门著名雕刻家,曾任苏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苏州红木雕刻厂设计室主任,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苏州市平江书画院顾问,中国盆景艺术培训中心工艺学教授。

赵凤云自幼随父亲走东串西,在少年时代便表现出非凡的雕刻才能,到1957年进红木雕刻厂时,已是远近闻名的第二代“雕花赵”了。1959年革命博物馆需做馆内沙盘模型,专门联系苏州红木雕刻厂,请求选派技术最好的雕刻师赴京做模型,最终这个任务落在了赵老身上。当时聚集在北京的山西、山东等全国各地雕刻艺人20多人,赵老脱颖而出,被委任雕刻制作总监。北京之行后,赵凤云便成了热门人物。在回到厂里的第二年赵凤云便接到了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传授技艺的任务。1968年,赵凤云应中央第二轻工业部和对外文委邀请,到北京工艺美术总厂为外国友人马里实习生教授雕刻技艺,历时一年。北京工艺美术总厂是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根据朱德同志建议而成立的,齐集了我国民族工艺美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使赵凤云大开眼界。他在传授雕刻技艺的同时,也如饥似渴地研究学习其它工艺的技术,拓展了他的艺术道路,受益非浅。

退休后,赵老并没有放下他手中的那把雕刀,在辛勤创作的同时,积极培养雕刻新人。从红木雕刻厂算起,先后带出了三十余名徒弟,“雕花赵”已传承到第四代,在第三代、第四代传人中无一赵老后人,这在雕刻圈中也是罕见的,同时也足以说明赵老的胸怀是宽广的,已超出了一般艺人的胸襟。闲暇之余,常为友人治印,苏州书画界无不以拥有其所治的印为豪。承赵老抬爱,专为我治鸟虫篆印两方。

赵老还十分注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风格独特的艺术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与宜兴紫砂界合作,探索紫砂陶刻艺术,先后分别与宜兴紫砂陶瓷博物馆、范家壶庄联姻,创作了不少艺术精品,为宜兴紫砂陶瓷博物馆仿制的《曼生十八式》陶刻,几乎以假乱真。他还毫无保留地为范家壶庄艺人教授雕刻技法,先后不少紫砂后生投入赵老门下。


誉满江南、两代雕花之赵凤云


数十年来,其作品不下千余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工艺美术作品展,并屡次获奖,并为国内外藏家及博物馆所收藏。1970年,银杏木雕《虎丘全景》作为国礼赠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木雕作品《田螺》在全国工艺美术评比中获一等奖,红木雕作品《仙洞取灵》在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被列为珍藏品。其仿古青铜饰紫檀木雕《短剑》、仿古透雕《荷叶螃蟹香筒》、紫檀木镶嵌黄杨木深镂雕《松鼠葡萄书镇》等作品构思奇巧,雕工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第二代“雕花赵”,赵凤云集木雕、石雕、玉雕、牙雕、竹刻、陶刻、砖刻等于一身,素有“全雕手”之美誉。他的雕刻技艺中不光有父辈的轻逸灵秀风格,还揉合了浙江金华派的繁复闹猛和宁波派的深邃空叠,作品意趣多多而不生硬,层次清晰而不模糊,风格常新而不守旧。在雕刻界,赵老不仅有“神雕手”美誉,同时还是一位“快刀手”,那幅精美绝伦、被作为国礼送给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银杏木雕《虎丘山景》按常规要花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他仅用七天就完成了。

赵老不仅雕刻有名,其书画也不逊色,但却鲜为人知,曾先后拜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山水画家吴羊木、花鸟画家张继馨等为师,打下了扎实的书画功底。

赵老的离世,不仅是苏州工艺美术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我的一大损失,我失去了一位长者,失去了一位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