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种自由观的异同

(2024-12-23 17:06:10)

剑花评析          

资产阶级和马克思对最美好社会的描述都是"自由",只是双方的内涵不一,前者指资本运行的自由,后者指影响他人行为自主度的条件,即在“互助”前提下的自由。我国传统美好社会是“大同"社会,即没有阶级矛盾的社会。

我国农民小资产者的美好社会“天下太平",如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同"社会类似。

从以上看,中外历史上,不同国家民族阶级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尽管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是:侧重从精神社会关系来描述,而不在物质。这是为什么?

1.因物质人的需求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追求才是无限的,并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2.精神和物质生产谁易谁难呢?物质生产是人生存赖以需要的第一性要素,带有"自然性",哪个国家、阶级、群体,都会自然重视。而对精神的生产,人们往往缺乏自觉性,因此,相对物质生产被重视程度往往偏低,处于弱势,要保持社会发展推动力的均衡,社会治理更应该強调和重视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社会均衡发展如何把握推动力上,首先明确,社会发展必须做到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毛泽东《实践论》),即将此当社会发展追求的基本目标。另外,在理论的构建上,強调物质生产的笫一性,精神生产的第二性,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有反作用力,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再之,马克思主义者又认为,人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人的精神建设,保持社会发展两种推力的平衡,所以,马克思在巜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社会。

资产阶级为什么也能像马克思主义者那样,将人类追求最终社会定义为"自由"呢?他们从人的自然性出发,认为人出生天然平等(实际不平等,如出生在帝王家和工农家的人就不平等),人都是自私的,尊重人的自私欲望就是尊重人的自由。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将人看成上帝之子,上帝有许多旨意(宗教信条)用于约束人,国家不管,这就形成资产阶级观念自由,而观念高于后天人,即观念推动人的行为,在形式上与马克思主义者对物质和精神定位一致。社会保持基本运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