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能有今天,靠什么?……》一文在说什么?剑花评析(236)

(2022-05-09 10:09:36)


崇明岛:

看了你转《中国能有今天,靠的是八十年中国人民的牺牲红利》一文,看似在讨论中国今天的成就主要原因是什么的正命题。实质是提出一个天大的否定命题:中国今天的获得与牺牲相比不值得。

笔者为减缓此命题的震荡影响,用了一系列手法遮掩行文对"今天"的真正否定立场,将文打扮成公允的"学术"讨论。由于视角的新颖(实际是将一些人想说不敢说)的话隐晦说出来而已,对看门道和看热闹者都有很强的视角冲击力。这些,对不明究里者有极强扰是非的效用。如该文实质是针对中国当今改革,但近一万字中找不出一个“改革"之词,而用它概念代替。另外,用一系列混乱逻辑偷渡其否定立场。为保持我们的基本清醒,在此,主要就其逻辑错误说点看法,以飨关注者。

    先说说文中的主要观点,事理。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沙烨。他将当今中国所做之事放在从19319.18开始至今的八十年,分三个阶段谈中国人八十年的牺牲。

第一阶段19319.181949年,牺牲生命;第二阶段,1950年至198030年,牺牲的是人生和人的公正价值观;

第三阶段,1980年至今。后四十年牺牲的是公平正义和奉献精神,收获了两极分化。

这才是中国成就的真正红利:"牺牲红利",而不是什么人口红利。印度人口与我们一样多,为什么没有人口红利。

笔者认为,该文价值只有发泄某种不满情绪的“骂街"效应,而无科学的批判价值,也无自我反省的警示作用。问题出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断""""""而非""。作者将从19319.18至今80年单独抽出来,是基于什么考虑?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民国史、研究国共两党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解放战争史、研究新中国史、研究改革开放史?都不是。完全是不可捉摸的断""说事。这种不明究里的""唯一的客观效应是:似乎是中国近现代复兴梦到今天是一个终结的错误判断。百多年甚至更长的中国复兴史缩短在八十年中算总账。你如何判断目前的得与失,都不能证明前面的路正确如否。而作者这种断""说事的手法用以证明其断章取义的合理性、合史性,进而要证明其当前中国之路向得失不值的结论。

二是断"""",“是"而非""。断“史"后的必然结果是事、理相应断。按照我们今天设计的到2050年的复兴目标只能遵循文作者断史后的80年谈事非。“自然,"中国人民“三个阶段"作出的无量牺牲价值当然不值得了。这样做就好像拿一个未成年人的缺点证明某人"成不了器"一样,说的事实看似正确,但结论未必是实。这对社会上许多只看一时不看长远的短视者只会产生消极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讨中国现代化之路;是以2050年为目标的复兴之路。中途不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文作者所言的违背早年契约精神之问题。我们评价得失,不能将中途现象当成终极现象进而否定我们走过的路,这是作蛮自缚。尤其当前,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变的世界大变动极端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既要不忘初心,又要牢记使命,才能稳住阵脚,不以不当和失误来干扰大局,对问题要有清醒认识,而不象文作者那样,不分清红皀白断""说是非,这是自乱阵脚的自残行为。

三是断""取“果"""而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的核心,也是讲""的根本方法。80年中文作者所说的"牺牲"是不同性质的"牺牲"。对文作者认定的结果:“两极分化",资本统治的“果",作用性质是不同的、复杂的。如抗日战争中的“牺牲",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血债,激起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不是文作者所言产生"歪果"的原因;解放后30年产生的"牺牲"是中国人民备斗中产生的精神成果,是抑制产生"歪果"的正能量,目前在"牺牲"中升华;近四十年的“牺牲",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难以避免的问题,是摸索中的失误,是我们己看到的问题,并在着力解决且取得人民群众认可的有效成绩。如反腐倡廉,打老虎拍苍蝇;基尼细数从0.49下降到0.46;精准扶贫,截止今年1123日,中国全部脱贫,解决中国几千年梦想解决的人民摆脱贫困的美好愿景。过去的“牺牲"并不是白牺牲,而是值得的。

但是,文作者这样断""、断""、断""看问题,胡子眉毛一把抓,对解决你想解决的问题无益而有害。将前进中的问题看成方向问题。这样看问题的视角虽新立场则不可取。

老伴推荐此文也许是让我练练脑帒吧,放心,不会脑痴呆!2020.1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