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017-06-04 11:28:50)
标签:

教育

1概念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由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入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期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2 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以便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综合,从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显然,这一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M.加涅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把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组织之中的过程。可见,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原有观念)和“需要知道的”(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使原有观念能对新概念、新知识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即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但却可以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3.实施步骤

第一,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先行组织者。

奥苏伯尔曾写道,如果他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地写成一条原理的话,他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在每一节新课前,教师应该具有讲授这节课的宏观把握,知道如何灵活处理教学材料。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先正确掌握学生的知识现状,了解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所具有的背景经验。如果学生对概念本身一无所知,那么,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困难。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设计的先行组织者是介绍随后要教的材料的,这个陈述应该足够广泛以包含有关的信息。先行组织者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概念定义,类推,概括。既可以用文字材料呈现,也可以利用形、声材料呈现;既可以通过陈述形式介绍,也可以利用问题式、图式、图表等其他形式引进。因此,对于适当的先行组织者的选择也是良好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