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第一次对高低有深刻的感触是六年前的一个黄昏。当时是去赴一个同学的聚会。那是一个江边的客轮,刚一上船,简单的船舷给人一种没有遮拦的感觉。昏黄的暮色中,扑面而来的溶溶的江水给人一种陷入感,似乎要涌到人的脖颈之间,我有一些担心船板的 陷溺。当然,那应该是一种多虑,但此后我对于位置的高低多了一种意念。
其实,古人对高低的感触更深。岑参说:“下瞰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还说:“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都是对高的很深的感触。这些都引发了我对高度的探索。其实音乐中的高度也是一种心灵的强度和力量的象征,这就是贝多芬喜欢用高音的原因,而性格柔和的莫扎特就少用高音。循着这样的思路,我做实验一般地在这个春天登了两座高楼。
一个就在江北,是一座古风的建筑,地势较高,但楼不是太高。楼顶很大,层层的檐翼几乎遮住了俯瞰的视野,仰观的视域也被遮去了不少。可还是有一种被提升的感觉,周围的远远近近的楼层和山峦都被置于下方,云层也显得不高,只有少数极高的楼几乎与之同高。原来高真是一种境界!
今天我又登了一座楼。那是早上,在早高峰还未结束的时候匆匆赶去。一入公园,一队又一队的鲜花迎面扑来,白的粉的都有,这于我似乎是一种欢迎。楼挺高,楼梯虽有护栏,但四面镂空,爬得越高,越有危楼的感觉。爬到顶上,楼顶忽然缩小,栏杆虽是从低到高全封闭的,但略显低矮,幸好上面有手扶的铁栏杆,不然真让人有点担心。因此,这甚至可以称之为观台,俯视仰观,却可以随心所欲。地上的车辆行人,稍远一些,便小如甲虫蚂蚁,而天上的云,则低低地撑于头顶,鸟飞得低的,只在楼腰,高一点的,则在我们身边翻飞,只有少数,稍高于楼。极目远望,层层叠叠的楼群,连绵的群山,都低低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日日生活其中的世界似乎变小了。举目向上,云层和偶尔透射下来的阳光似乎离我们很近,我有一种上接苍天的感觉。
我真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那不只是一种追求,也是心灵的一种需要!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因飞得太高而脱冀沉海固然是一种悲剧,但不能飞升却是一种更深沉的苦!
2023年3月17日于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