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陈婕】在教育的路上行走 ——读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
(2017-04-12 09:14:14)分类: 翠枝韵(青竹读书会) |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
——读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
陈婕
作为教育领域出名的老顽童,于永正老师本身就是一部大书,可读的东西很多。而集聚他智慧的《我怎样教语文、》《教海漫记》以及《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书也给了我们这些后辈无数的启发和激励。作为他封笔之作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更是“行文简浅显”,易读易懂,让人收获颇丰。
该书是于永正老师谈教育理念的随笔文章结集,主要包括他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忆师友与对人生的感悟等三方面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杨在隋教授也深情的指出这本书“像是在清唱一曲悠扬婉转的京剧名段,于永正老师用平实的语言、舒缓的节奏亲切的讲述自己的教育人生……是给女儿的贴心话,也是给年轻教师的谆谆教诲。”
这本书共分为四辑。第一辑名为“把自己教成孩子”。于永正老师谈到,“如果说,我在教学中取得了一点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我有一颗童心。用学生的话说,我是他们的‘大朋友’,用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和学生相似’,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我‘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
第二辑名为“教育的两个名字”。什么是教育呢?于永正老师从他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四个字:“影响”和“激励”。而从他自己从教四十多年的经历中也概括出这四个字:“影响”和“激励”。于是他就暂且给教育起了两个别名:“影响”和“激励”。
第三辑“蹲下来看学生”。他提出“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蹲下。蹲下来,见了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了学生只穿了一天的脏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见了男孩子把毛毛虫放在女孩子的衣服里,就不会斥之为‘顽劣’。他们是孩子,我们的确应该蹲下来看学生。”
第四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于永正老师说他和其他老师相比,并没有什么迥然不同之处,他之所以能在教学上有所为,就是他不傻。他善于博采众长。各门各派,兼收并蓄。既不闭关锁国,又不夜郎自大,一言以蔽之,他善于发现巨人,并马上爬到其肩膀之上,直直的站立起来。
他像老师傅,老父亲一般将他的经验娓娓道来。我则像女儿窝在他的膝头般如饥似渴的听着,学着。他提出的建议具体摘录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
11.驾驭好课堂
12.要经常注意练习
13.如果犯了错,向学生道歉
14.讲到重点、难点时,一定要进行组织教学
15.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
16.最好当班主任
17.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严厉
18.对学生家长要以礼相待
19.多听别人的课
20.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于老师的以上建议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开启了一扇扇学习的大门。下面谈一谈我看完这本书后的几点感受:
一、胸中有梦,童心未泯
于老师胸中的梦很简单,就是圆学生的童年梦,为他们的人生打好底色,还他们一个诗意的童年。他认为孩子们的童年应当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情趣的诗,一首充满浪漫情调的诗,一首充满切切的情、浓浓的意的诗,一首师生用爱心和尊重共同谱写成的诗。他用孩子般的好奇,孩子般的贪玩,为孩子们营造丰富有趣的学校生活,他会在春天带学生爬山,在夏日带学生赏荷,在秋高气爽时带着他们一起逮蚂蚱,在寒冷冬日和他们一起跑步踢毽子。他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用“老师的我”和“学生的我”编织彩色的课堂。让学生读词语,试着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充满情趣和意境;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讲《燕子》、《翠鸟》,他画简笔画让学生了解外形。他的课堂总是那么富于变化,让学生漫游于奇趣的语文世界。他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对自己说,“愿童心不泯”,他也一直践行与此,始终保有童心。走进孩子,理解孩子,共同勾画童年二字,同时也是重温自己童年的梦,圆自己童年的梦。他说:“教了一辈子,将自己教成了孩子,是孩子,让我的人生丰富而快乐。”的确,对于胸中有梦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对于童心未泯的教师来说,教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爱”、“责任”和“奉献”。我们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犹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应当犹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在“照亮”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二、对语文的“家”的坚守
什么是语文的“家”?张庆说:“语文的‘家’就是语文的原点,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语”,就是“文”,就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语文教学不能一味跟风,赶时髦,要探求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于老师始终坚守“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按照母语学习规律教学生学语文。始终坚持踏踏实实地教儿童写字、读书、言语交际,从不搞玄虚的玩意儿。可以这么概括于老师的上课风格:活而不虚,实而不死。也许有人会说:人文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呀,你怎么可以只强调对于“家”的坚守?是:人文在“家”中,莫向“家”外寻。人文性教育就在识、写、读、背、作、说、习的训练之中。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是讲演员的,但对语文老师也适用。于老师在备课上是非常下功夫的。在讲课之前,他首先会反复地去读课文,读的十分投入。有一次我见到于老师当众背诵一篇他讲过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他背得十分动情,在座的老师都被他的读感动得潸然泪下。于老师讲课文,往往就抓一两个关键性的词儿,给人的感觉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为什么他能抓住关键?因为他把课文吃透了。他细读文本,在“细”字上下足了功夫。如一个字如何去写才好看,某个字的规范笔顺是怎么样的,某个词儿该怎么理解,都要弄得一清二楚才上课堂。有一次都深夜了,他还打电话给同事,就是为了讨论一个字的写法。于老师就像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司机,不会让他的汽车带一点点隐患上路。我要学他的精神,学他的教学理念,学他舍得在细读文本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模仿他的一招一式。
三、对学生“严而有方”
古语说“教不严,师之惰”。唯有严格的要求,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于老师说他刚工作时,“严”不起来,学生作文没写好,重写一遍还可以;倘若第二遍还没写好,就不想让学生写第三遍了—心太软。但慢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他不能心软,姑息学生的不足之处,他们是不会过关的。于老师的学生写字功夫了得,他要求学生“规矩”,字规规矩矩地写,都入楷书之体;标点规规矩矩地点,行款及修改的符号,也都是规规矩矩的,打眼一看,赏心悦目。对于写得不好的孩子,他要求每天仿影50个,临帖50个,每个星期交给老师检查,真可谓“字无百日功”。老师不但要严格要求,不到位不罢休,而且要讲究方法,按正确的方法训练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清代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而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就会被教愚笨,个性强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就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给全班同学布置一种作业,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搞机械重复,消耗的是学生的体力,而不是开发他们的智力。其实,严厉也是一种情,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只不过不能经常流露出来罢了。
四、教育是影响和激励
刚刚走上讲台,时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看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会咬牙切齿;看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会嗤之以鼻。这是因为自己没有蹲下来看孩子,用大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蹲下来看学生的时候,孩子的一些幼稚行为便不再幼稚,给予他们的应该是理解与引导。如于老师所说,想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和学生在一起。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会毁掉一个人,也可能成就一个人。正如美国的优秀教师贾斯丁·埃塞克·明凯所说的,“介绍一本新书,学生将来可能会读到;介绍一个国家,学生将来可能会去到;介绍一门语言,学生将来可能会从事;介绍一个职业,学生将来可能会从事;介绍一位英雄人物,学生可能会以其为榜样。”因此,我们当老师的,讲话要特别小心在意,尽量不说挫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话,多说赏识、激励、期待的话。
读罢此书,深感作为教师,要始终充满激情,保持好奇心,用心用爱去理解学生。美国2012年年度国家教师丽贝卡·米沃基说的,“要知道,可能在你全然不知的某一刻,某个孩子的潜能已被你点亮”。作为一名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的新教师,我愿把梦想变成一生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