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莫敏】奖励与惩罚,对学习动机的外部激发的影响

(2017-04-12 00:13:21)
分类: 翠枝韵(青竹读书会)

奖励与惩罚,对学习动机的外部激发的影响

——读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动机激发的外部条件”有感

广州市海珠区绿翠小学莫敏

 

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是我校教师同读的一本书,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其中教学心理部分分为七大章(教学与教学心理学概论;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教学任务的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学习结果的测量、诊断与评价;学习动机的激发;课堂管理)每一部分每一章节都让我受益匪浅!“奖励与惩罚”是“学习动机的激”这一章的“学习动机激发的外部条件”中的一个内容,对于这一内容,我认真学习了两种图表:

其一:莫敏读书笔记: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可以实现教育功能。

说明: C:\Users\sony\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281568978\QQ\WinTemp\RichOle\6QWKGQ9~@[%[C7UHSOMQO1J.jpg

莫敏读书笔记,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可以实现教育功能

 

其二:洛克(HurlookEB.1925)的“奖励与惩罚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实验分析”图表

【读书笔记——莫敏】奖励与惩罚,对学习动机的外部激发的影响

不断的批评无法继续激励学生的动机,只有表扬才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在通常情况下,表扬的激励作用大于批评。但不意味着可以滥用表扬和奖励。滥用外部奖励,不但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破坏学生的内部动机。

在书中,篇幅不多,但奖励与惩罚如何使用得当,让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引起了我的注意,什么样的奖励有效?惩罚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能产生作用吗?惩罚能不能变成一种很cool的奖励?……一连串的问题涌进我的大脑,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记得我还是一名四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时,班级的奖励和惩罚是由孩子们自己定的。这些奖惩也是班干部执行落实的。他们有了三年小学生活的经验,知道自己班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也知道哪些同学可能会在哪些方面表现不佳。一开学,班干部就和同学们制定班级公约,从课堂的积极主动学习、课间的纪律、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仪容仪表、同学相处、班级大型活动的参与等等方面制定公约。做得好的怎样奖励,做得不好的要接受什么惩罚。孩子们轮流当班干部等等。孩子们非常团结,班级氛围融洽。孩子们在中、高年级基本上是自我管理的,无需物质奖励。一个简单的“give me five!”已是我们最好的奖励。可当我接任一年级教学时,奖励和惩罚是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了。

只见同年级组的老师要准备那么多的小贴纸、小印章、小奖状、红花本,甚至小礼物等等。每天孩子额头上贴着的小红花,汗湿掉下来了,他还要捡起来珍藏着。老师们的奖励花样百出,几个印章可以换一张小帖纸、几张小贴纸可以换一张小奖状、几张小奖状可以换一件小礼物。孩子们就像着了魔,一级一级的礼物就是一个一个的目标,目标在一级一级地上升。他们班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的乖巧可爱,而我班的孩子依然淘气、活泼,看来低年级的小朋友的奖励还是必不可少的,我也学着其他班一样奖励,但发现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只为那个小印章,当老师不在课室没有小印章或者小红花等奖励时,班级里乱成一锅粥。

这种奖励是否有效?强化了外部刺激,是否弱化了孩子本身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的热爱?结合皮连生的《学与教心理学》中其它章节的理论,这种奖励小红花、印章我仅仅持续了一个学期,到了一年级下学期,我不再使用,我不再告诉他们,你做了什么对的就可以得到小红花或者是什么奖励。我用心观察孩子们脱离了小贴纸、小印章、小奖状、红花本这些奖励后会有什么变化。把孩子在守纪律、热心帮助班集体、兴趣爱好广泛等等方面的表现一一记在心里,当课间同学们玩耍的时候,我会当着他们的好朋友面前说“预备铃一响,你就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室等老师了,你的耳朵怎么那么灵?你的动作也很迅速,能很快做好课前准备。”听到老师“无意”表扬自己,孩子会很自豪,他的朋友也会以他为榜样。通过一学期的观察、表扬、反馈,绝大部分同学学会了自我管理。

到了二年级上学期,小班长说还是希望当我不在学校的时候,同学表现好,她给同学们盖印章,然后我回学校后再表扬这些同学。我同意了她的提议。因为平时会议、培训和区教研活动较多,需要调课,但我从不担心,班级管理依然井然有序。

通过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我渐渐明白了:到了中年级,这些色彩丰富的小贴纸、小印章、小奖状、红花本,甚至小礼物慢慢退出了孩子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统计表,每天的行规得分、每周的汇总反馈,每月的各类标兵。自我目标实现的价值慢慢显露出来。这种外部奖励慢慢的转换为自我成长的内部需要了。

这个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可以表达奖励或者惩罚。记得儿子曾经和我说过“妈妈,我的语文虽然学得不怎么样,但我举手老师经常视而不见。试过几次后,我再也不想听她的课了。”

老师这个冷漠的表情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情的惩罚。它把努力想靠近老师的学生狠狠地推开。听到儿子这么说,我知道无法改变他老师的教育观,那就改变自己孩子的耐挫能力吧,如何把老师这种冷漠的“色难”惩罚变成很cool的奖励呢?

 “你挺厉害的!不想听她的课你还能坐在课室里坚持40分钟。证明你学会对自己负责了!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或许,语文老师认为你的脑袋灵活,现在的学习成绩不是你的实力体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学的课文,慈和严都是爱的一种方式。”

我和儿子讲了“中国狼爸萧百佑”的故事:香港商人萧百佑的儿子、女儿同时考上北大,这在北大历史上也是头一次。老三后来也被北大录取,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萧百佑他写了一本《所以,北大兄妹》的书,讲述自己的教育经验。“狼爸”说自己家是最民主的,“萧式民主”倡导的是“孩子们是民,家长是主”。萧百佑的教育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萧家兄弟姐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听完这个故事,我儿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他不再理会老师的表情,而用一种坚强的意志让自己的语文一步一步提高!

奖励和惩罚是一门教育的艺术,使用得当,这种外部刺激会唤醒、刺激甚至促进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责任感。愿它能为我们的教育起到正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