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整理归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9-07-04 16:13:29)
标签:

转载

分类: 中学语文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

【甲】《河中石兽》

【乙】族兄中涵知旌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共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共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老翁捕虎》)

【注释】闾:l    缒:zhuì;拉。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门于河(倒塌)      中涵知旌德时(任知县)

B.为确论(信服)      搏老翁(小路)

C.不亦乎(颠倒,错乱)  自颔下至尾闾(尾巴根部)

D.沙为坎穴(冲刷)      毛帚扫之,不(眼睛转动)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3、下面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僧人的无知,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一知半解;老河兵的笑是自信的笑,同时也是嘲笑讲学家的空谈臆断,不切合实际。

B.乙文“乃遣吏持币往”说明唐家捕虎的厉害和当地虎患的严重。“乃厚赠遣之”说明人们对唐氏精神的佩服,对唐家的感激。

C.甲乙两文在刻画主要人物上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乙文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D.两文均在结尾直接点明中心:甲文告诉我们遇事不能“据理臆断”,乙文老翁自言告诉我们“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4、乙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改动),对老翁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请举例分析。(3分)

                                                                                                                                                                 

                                                                                                                                                                

(二)

【甲】《陋室铭》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王欢守志》)

【注释】耽学:专心研究学问。耽:沉迷。丐:乞求。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朱买臣:西汉吴郡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其妻嫌他贫穷落魄,离他改嫁。朱买臣50岁时任老家的地方官会稽太守。哂:讥笑。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白色的琴)        B.产业(经营、谋求)

C.无案牍之形(使身体劳累)    D.其妻之(感到忧心)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怡如也  暇甚           B.何陋  欢笑而谓

C.有仙则  之者谁         D.者多哂之  卿不朱买臣妻邪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4、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B.乙文主要是表达了主人公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C.甲文文末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巧妙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有力地表明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D.甲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是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乙文中王欢不因妻子改嫁而弃其志,终为一代大儒。

5、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中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

【甲】《陋室铭》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违:提出异议和疑问。私:日常生活。发:发挥。贰过: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吾德馨(品德高尚)            人不其忧(无法忍受)

B.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不违,如(蠢笨的样子)

C.无案牍之形(使……劳累)      哉,回也(高尚)

D.丝竹之乱耳(弦乐器和管乐器)  退而其私(反省)

2、选出与“无丝竹之乱耳”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陋之有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水陆草木之花        D.一老河兵闻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B.乙文中的颜回是个好学善学的学生,颜回表面上很愚,对老师讲的话从不反驳。但回去以后,经过仔细思考,老师讲的事情不但很明白,在许多方面还有所阐发,“闻一知十”。

C.甲文开头运用类比立论,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则概括了全文主旨。

D.乙文中孔子通过现象看本质。颜回表面上很愚,他的聪明在于其不外露,不张扬,不显山露水。在孔子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深得孔子的赞赏。

5、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B.乙文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C.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的交往之雅,前句虚写,后句实写,“有”“无”对举,虚实相映。

D.乙文中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倾听、思考、记忆,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6、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

【甲】《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氲氲(yny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瑞:吉,善。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    令人览有馀

B.陶后有闻       芳草

C.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名之不

D.莲之出淤泥不染  非可逼取也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阐述道理,还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B.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就香味而言,莲是“香远益清”,而兰则“氲氲无所”;就品位而言,莲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兰则“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C.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衬托的写法;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主要是类比的写法。

D.甲文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乙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兰花“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一个是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一个是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从不张扬、生机勃勃,你更喜欢哪一种花呢?为什么?

                                                                                                                                                                                                                  

 (五)

【甲】《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本:根。    体:体悟。    虚受:虚心接受。    实:充实,饱满。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陶后有闻(少)    竹本(稳固)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以立志(坚定,有节操)

C.濯清涟而不(美丽而不端庄)  乎众矣(适宜)

D.如是(像这样)  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种植,栽培)

2、下面句中与例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            D.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3、翻译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以庭实焉。

                                                                                                                                         

4、下面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B.乙文运用儒家的传统美学思想“比德说”,将喻体与本体并列,具有明白晓畅、主旨鲜明的特色。

C.甲文中以“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正衬。

D.甲乙两文都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5、下面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

B.乙文用“竹似贤”统领全文,点透旨意。紧接着,从容不迫地连用四个排比阐明“竹似贤”这一论点的依据——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C. 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性等方面赞美莲花的君子之风。

D.乙文由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6、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俗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7、甲乙两文都采用象征手法,分别用莲和竹来象征君子,结合两文内容,说说“君子”应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六)

【甲】《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初潭记》)

【注释】邴: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恻:心中悲伤。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军中多务(推脱)    B.童子泣(为什么)

C.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    D.于是遂就书(买了书本)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拜蒙母    于是就书        B.及鲁肃寻阳  书舍而泣

C.蒙辞军中多务   钱覆其口     D.邴原     时,一狼径去

3、翻译句子。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4、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通过讲述一则小故事来说明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B.甲乙两文分别赞扬了吕蒙、邴原主动学习的精神。

C.甲文侧重表明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乙文侧重赞美邴原的好学精神。

D.甲文写吕蒙聪明好学的故事;乙文写邴原少而好学的故事。

5、读了甲乙两文,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七) 

【甲】《孙权劝学》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还:同,掉转身。    故:特意。    厌:满足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涉水打猎)    谓君不善学(有人)

B.吕蒙曰(对……说)  不应而走(转身)

C.聊言多务,若孤(谁)  吾悉能之(志向)

D.以军中多务(推托)  欲改励(虽然)

2、翻译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而且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B.甲文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 甲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乙文主要写王生在好友的劝说下始知:凡是老师所讲的知识,都要认真记下来。

D.李生认为善学者应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4、请分别从甲乙文的内容理解上,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