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上海博物馆研修之行(九)——永宣青花(上)
 (2017-10-22 18:52:35)
	
			
					(2017-10-22 18:52:35)		| 标签: 转载 | 
上海博物馆研修之行(九)——永宣青花(上)
这回真到青花瓷了。明代青花看永宣,一点不假,永乐和宣德的青花就是具有不可抗拒的迷人魅力。由于继承洪武时期的传统,永宣青花纹饰以花卉为主打,不过也逐渐多了很多人物故事之类。除了供应国内使用外,也随着国力的强盛,很多出口器的类型不断涌现,使得永宣青花艺术门类丰富多彩。
这件永乐青花花卉大碗是新中国瓷器泰斗——耿宝昌老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天,于琉璃厂闲逛时,用5元钱(还是50元)购得的。当时,听说好像是一位老太太到委托店典卖,人家不要,幸好碰见耿老,所以这才能在今天,在上博亲见她的尊荣,否则估计也到欧美大博物馆了。
碗口径很大,和前边说的釉里红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胎子比前代更加细腻,釉子更加厚润莹亮,修型和细节制作方面显得更加力朗和俊秀。相比后者而言,就是蓝色的彩头还不到位,不过也可以说是盛世经典的开始了,青花结晶铁锈斑开始隐现,沉稳凝重的发色初显端倪,口部“回”纹画法明显细致起来,庄重而厚雅。还有一点,就是这么大的胎体如何阴干后再挂釉?这一问题在一次首都博物馆学习中我才有惊人发现,前人的聪颖才智终于被我发掘,这些将在后续首都博物馆精品研修报告中详细介绍。
继永乐后,宣德青花正式拉开了青花瓷器震撼迷人的大幕。一开始我也不理解,为何宣德青花让这么多行内人士着迷,康雍乾的青花不是很好吗?经过几年的不断学习,这才略有感悟。难怪,大家公认、公追的东西果然是有他的独到之处。从清代开始,皇帝老儿、有钱人士、古玩老板、知名玩家都追捧宣德青花,这家伙在艺术魅力上真的不凡,我越来越感知。
首先,用料典雅。进口苏麻丽青和中国最高等级胎土形成“最美和声”。白底上,凝聚、昀散、结集、浓淡、粗细等集于一身,加上画法流畅和洒脱,这些都在宣德皇帝喜欢的大雅且力美的器形上融为一体,造就了独霸天下的魅力。其中,这种蓝不是现在的傻蓝、亮蓝、单一呆滞的蓝,而是沉稳、浓郁、深入胎骨、变化润泽、错落有致的蓝。我曾经怀疑过,宣德青花这种让后人仿不胜仿的“刻骨铭心”、深入胎骨的结晶斑,有可能是工匠为了实现细节处的立体层次感,有意用竹签在胎体上勾勒纹饰主体,然后再用毛笔将钴料画于胎体之上,才出现这种凝聚青花浓淡变化的深浅效果。原因是,在很多宣德青花瓷器上,出现深部结晶现象的地方,釉面下凹现象明显,仔细看来,在胎体上果然有深度不一的凹沟,这才叫我如此浮想联翩。也不知道对不对,反正后人肯定能够解开这个谜底。
其次,胎子细致很多。面粉好,面包才会好。宣德重器的胎土更加细腻,细致度毫不逊色。大盘子底下的细沙底,摸起来就像6个月大婴儿的屁股,细腻如丝般柔滑。这也为产生整体的魅力奠定了基础。
其三,釉子更加肥润亮泽。不是煞白,也是带有蛋青的味道。传世品用冷光手电斜面观察,自然留痕,错落繁置,深浅不一,有轻度橘皮纹,堆釉处气泡现象较明显,但大多都在釉子中层。若没有青花,整体感觉白中闪微青。
其四,器形大多较为雄伟壮丽,但又不失灵动、细腻之感。壶、碗、杯、瓶、盘都是如此,有气势是第一要务。上面那个绶带壶,壶身圆部鼓出明显,膨胀感强烈,但不蠢、不萎靡,形象的说是“饱满”,满的让人爱。
其五,底足更加细腻,没有了明初期那种糙感。有釉的、没釉的均有,足圈制作规范了许多,与器身的一体感越发融合了。
其实,说到这里,我顿时觉得语言对于表达这些感官感受是多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许是我汉语水平实在有限,能够把眼镜看到的和心里感觉到的如实写出来,让所有人都能够和我一样身临其境,精准的表达我想说的一切,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就是所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道理吧。所以,我也只能多放细照,让读到文章的朋友有所感受,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就这感觉,大家再可品品。
待续。
 
2013年9月8日
真儿整理于通州八里桥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