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汇报提纲

(2018-05-18 16:10:05)
分类: 领导讲话

 

   

榆林市教育局

2018518

 

根据市各界人士联谊会《关于对我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调研的安排意见》要求,我局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调研工作,现就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教育概况

全市现有普通中小学533所,其中小学341所,初级中学7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5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6所、高级中学21所,另有小学教学点227个。有在校学生450649人,其中小学生285973人,初中生99900人,高中生64776人。有专任教师33521人,其中小学教师16197人、初中教师10503人、高中6821教师人。

二、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中、省关于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定要求,下茬治理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集中力量解决学生家长普遍关心、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初步建立起规范、健康、稳定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2016年,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市教育局修订了《榆林市义务教育新课程设置与课时计划(试行)》,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省定的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艺术课、体育课、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自习、大体育锻炼活动、班会及团队活动时间,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每位学生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2项艺术特长,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普通高中目前正在组织开展教育部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工作,今年秋季开学全面执行新的课程标准。

 二是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市教育局制定相关文件,要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保证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到校时间规定为义务教育学校冬季不得早于750,夏季不得早于735,高中冬季不得早于730,夏季不得早于715在校学习时间规定为小学生不超6小时,中学生不超8小时。学生放学时间随季节变化适当进行调整。睡眠时间规定为小学生10小时以上,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同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走读生均不安排晚自习;寄宿生可以适当安排晚自习,但时间不超90分钟。小学所有年级和初中非毕业班年级均不得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上课、辅导。九年级第二学期可利用星期六适当安排辅导,高中一、二年级可利用星期六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但时间均不得超过半天。严禁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违规组织学生补课或上新课

三是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作业量。要求教师熟悉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科学合理的设计学生作业,课堂作业力求当堂完成,坚持少而精布置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量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严禁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不得通过QQ、微信、短信、家委会等方式额外布置作业。

四是坚决解决考试次数频繁问题。坚决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随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单元测试、统考、联考或其他学科竞赛活动。小学只允许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质量检测。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得违规组织招生考试。民办学校不得以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要求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都不得为其他学校提供招生考试场所。同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在义务教育阶段组织或者变相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试,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布学生高考、中考信息,不得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五是严格管理教学用书要求中小学必须征订省教育厅审定批复的教材,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选购的原则使用省教育厅《公告》范围内的教辅材料及课外用书。不得强迫或变相要求学生统一征订或购买教辅材料及课外用书,不得向学生摊派习题集、考试卷及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不得滥编、滥发、乱用教辅资料。

六是严肃规范教师从教行为。要求教师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切实规范从教行为。实行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制定《榆林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将“组织、参与校内外有偿补课及组织、推荐或暗示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组织或参与针对学生的营利性活动,或强迫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利益”,“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公开排名,并按名次排座位等方式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等行为列为“负面清单”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七是切实提高课堂效力增强校园活力。要求各县市区、各学校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把好“备、上、听、评”各环节,保证“课堂之内”责任田。并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高效课堂实现学习高效,让学生腾出“课堂之外”补习时间,参加陶情益智的课外活动。同时在全市开展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实施体育、艺术、实践体验“22111”项目,开展无课日学生社团活动和“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

八是积极影响家庭教育。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下发了“家校共育”实施方案,搭建“家校共育”桥梁,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落实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指导家长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选择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的教育方式,教育家长不做“虎妈”“狼爸”。

三、存在问题

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一方面下达“减负令”,压缩学习内容,限制学习时间,规定作业量、考试次数等,另一方面,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受升学率、政绩观等影响,对学校、教师、家长、校外机构等的“增负”行为干预不力,甚或默认。

就学校而言,校际之间竞争激烈,在课程内容、实践活动、教师素养、评价手段、社会服务等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当下,学校竞争演译为以分数为标志的人的类别和层次的划分,变成“分分计较”,用成绩把学生分为成功者和失败者,带给学生精神和体力上的双重压力。

就教师而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些老师把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家庭作业当成主流教学手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相比,科任教师想方设法开发更多的附加教育时间,孩子的课余时间被教师大手大脚地瓜分,出现很多孩子做作业做到午夜的现象,家庭作业侵占了学生生活、爱好、健康、娱乐的时间,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对学习失去兴趣。

就家长而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学校选择上,他们相信好学校就会有好教育,很少考虑是否适合孩子的学习状况。在学习上,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不是学习本身,不是以孩子的进步为参照,而是以他人为坐标,为追赶超越或保持优势,抢时夺势有时甚至违背孩子成长规律。在兴趣培养上,孩子除了学好语数外,钢琴、绘画、书法、舞蹈、乒乓球、游泳样样都学,不知取舍,孩子周末奔波于五六个课外班,寒暑假变成第三学期。

就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各学科培训机构以提升学业成绩为名,拔高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甚至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煽动社会焦虑情绪,变成应试教育的助推器、家长和学生负担的增压器。

就全社会而言,伴随着选拔、竞争、资源不足、标准单一的等级化的精英教育体系所产生的“减负难”问题,出现 孩子减负、家长增负,课内减压、课外加压等现象,由此带来被一些学者所形容的“减负陷阱”“剧场效应”“囚徒困境”。

四、意见建议

一是实施标准“减负”。加大对国家教育方针的宣传,着力加强教育机构的守法意识,尤其是要加强国家出台的各类教育法规、课程标准等的法律效力,需要明确这些法规和标准,其适用范围应该是所有教育机构和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否则,这些法规和标准的权威将受到质疑,依法治教的进程将受阻。

二是实施公益“减负”。阻碍“减负”的一个很大的社会驱动力是利益。伴随着市场对教育的渗入,利益动机助长了负担的加重,为了利益,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教育观念,驱除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只有旗帜鲜明地提高教育公益性,扩大公益性的民办学校,遏制教育营利的行为,才能杜绝阻碍“减负”的利益之源。

三是实施专业“减负”。学业负担过重还有来自教育专业的原因。提高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能力,改变应试教育简单、重复、机械的,以及缺少教育内涵的训练方法,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坚守教育信念,传播教育文明,坚持正确的育人理念,坚决执行国家的教育意志,才是“减负”的专业保证。

四是实施责任“减负”。“减负”之难,难于上青天,某种意义上,是各类主体的合力所致。跨越“减负陷阱”,必须厘清各类主体的责任,只有政府、市场、家庭、学校、教师承担了各自的责任,并建立问责机制,才能真正将学业负担减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责任,还需要履行对各类办学机构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规则设计,规范治理,规律引导”的公共责任,才能最终打赢这场事关祖国未来的“减负大决战”。

事实上,我们知道,“减负”出现的问题大都来自外部,而非“减负”本身。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等诸多层面共同推进,社会和家长同样要从孩子长远和健康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减负”是国家人才战略中的重要一步,这需要全社会用宏观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并形成合力,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场任重道远的“减负”攻坚战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