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专题会上的讲话

(2018-03-30 16:56:05)
分类: 领导讲话

 

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强化学校安全管理

全面加强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榆林市教育局副局长  贺靖

2018330日)

 

同志们:

近期,我市中小学多起教师体罚学生事件被网络媒体转载、报道,严重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沈局长对这件事高度重视,所以安排召开这次专题会议,部署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同时对校园安全工作也作系统安排。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提高警惕,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一要召开专题会议。各县市区、各学校要充分认识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重要性,将防范和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纳入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清明节前,各县市区召集所有校长园长,召开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专题会议,通报近期我市发生的多起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等失范行为,传达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通知》和《榆林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两个文件精神,安排部署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工作。各学校、幼儿园也要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主题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并与全体教师签订《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承诺书》,落实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工作责任。各学校、幼儿园要将警示教育大会视频上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将专题会议视频于410日前上传市教育局。

二要安排专项检查。各县市区要根据市教育局两个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实施办法,建立完善学校依法治教的过程性巡查制度,开展为期1月的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整治活动,及时发现教职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不规范从教行为,并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向家长和学生公布。各学校行政班子成员要不定期分年级、班级深入各班开展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专项检查,通过对学生及家长的调查,采取与学生及家长个别谈话、随机电话走访等形式,及时了解第一手情况,有效形成震慑。要有专门人员接待、处理家长或学生的投诉和举报,及时处理损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规违纪行为。市教育局也将在近期内对各县市区和学校开展一次专项督查。

三要开展自查自纠。各县市区、各学校按照“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原则,对照教育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全面深入的自查自纠活动,每名教师都要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六个方面进行自查自纠:一是是否存在重教书轻育人,把不健康思想和错误言论带进课堂的行为;二是是否存在对待学生不平等、不公正、讥讽、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三是是否存在不爱岗不敬业,擅离教学岗位,私自外出兼课或校外办班的行为;四是是否存在乱办班、乱补课、违规从事有偿家教的行为;五是是否存在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六是是否存在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强行或变相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的行为。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认清危害,立即整改。

四要严惩失范行为。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设师德建设问责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一个县(市、区)一周内连续发生2起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规行为、一学期内发生3起以上违规行为,全市通报批评。被通报的县市区若认识不高、整改不力,仍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事件发生,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不得评优,并问责相关责任人。学校发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及学校负责人3年内不得评优评先。对于存在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要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在晋职、晋级、评优、评先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各县市区、各学校要建立师德师风整改台帐,坚持一人一案,一事一案,抓萌芽,控苗头,严防师德失范行为。

五要建立长效机制。要建立师德师风责任机制,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监管,各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对辖区内师德建设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为师德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师德教育培训机制,积极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并加强师德教育的研讨和交流,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典型培养、学习反思等方式,联系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对照职业道德规范,探讨师德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师德教育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要按照“四有”要求和“四个引路人”标准,开展“师德标杆”评树活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追有标杆。

二、加强防控,强化学校安全管理

一要夯实安全工作责任。安全工作是最讲责任的工作,责任尽到了不一定不出事,但不尽责任肯定要出事、甚至出大事。落实责任的关键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领导责任要到位。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原则和“属地管理”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学校)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负综合监管的直接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县市区、各学校要层层传导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校园安全的每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二是业务部门监管要到位。安全稳定工作不单是某科室、某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所有科室、部门在业务范围内共同承担的责任。各县市区、各学校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把安全稳定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各部门的业务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统筹推进,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三是考核追责要到位。发生学校安全责任事故,无论校内校外,都要严肃追究责任。要制定学校安全检查指南清单,日常照单监管,失职照单追责,尽最大努力消除安全监管盲区和漏洞,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师生安全的恶性事件和群死群伤事故。要建立安全工作奖惩制度,把安全工作纳入各部门、个人履职考核。

二要加强安全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一是坚持不懈,抓好安全教育。各县市区、各学校要常态化开展好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把安全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各环节,引导学生形成安全习惯、提升安全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警钟长鸣,抓好应急演练。各县市区、各学校要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加强学生应对地震、火灾等情况的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提高应急能力,确保一旦有事能妥善应对、科学处置。三是一如既往,抓好隐患排查。要把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细化完善,建立县市区、学校定期与随时检查的三级常态化检查、巡查工作机制。要定期联合安监、地震、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结合季节性、区域性特点,突出消防安全、校车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好“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检查制度和隐患整改“五落实”的动态化管理。四是专项保障,抓好“三防建设”。目前,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整体安保力量不足,校园安全防范硬件设施设备数量不足、性能不优,难以满足学校安全工作需要。各县市区、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三防”基础能力建设和经费投入,明确负责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专门机构,完善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配齐配强工作力量。要进一步加大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等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学校技防监控建设。

三要明确安全工作重点。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大致有12个,我们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专项治理。一是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去年,全省发生了14起食品安全卫生事件,涉及学生700余人,我市绥德县四十里铺中心小学发生了1起,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二是校园欺凌与暴力专项治理。去年,咸阳、渭南发生了3起校园内打架斗殴致人死亡案件,我市靖边六中发生了1起校园欺凌事件,视频被广泛关注,这些事件发人警醒。三是上下学交通安全专项治理。交通事故是造成学生幼儿非正常死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事故多数发生在校外,但仍令人十分痛心。四是防溺水专项治理。去年,全省有21名学生死于溺水事故,学生溺亡人数下降了52.4%。我市吴堡县暑假期间发生1起,死亡2人,给我们心里留下了阴影。五是群体性事件预防管控。严防教育系统群访群闹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特别是民办教师和代课人员上访问题。这些安全因素,有的是突发性、偶发性、个体性的,有的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性。各县市区、各学校要认真研究梳理,分析把握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四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现在是法治社会,我们也要坚持法治思维,让法治为校园筑起一道保护墙。要坚持依法治校,提高运用法治方式处置校园安全问题的能力。要建立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引导社会依法合理认识学校的安全责任。要探索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为学校提供法律服务。要充分利用各校配备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专业力量,指导学校配合相关部门及时依法认定事故责任,综合运用行政调解、仲裁、保险理赔、法律援助等法治途径和方式合法合理、理性化解各类教育纠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志们,师德师风建设任务长期而艰巨,安全工作重于泰山,让我们以务实的作风、得力的措施,建设一支德能正其身、才能励其志、行能成其业,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并全面加强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教育系统安全和谐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