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磨课过程与反思

(2017-12-29 14:46:11)
标签:

杂谈

人生工作中的第一次磨课,在2017的圣诞节,在紧张,兴奋中拉开了帷幕。从刚开始的迷茫,慢慢地懵懵懂懂,到最后,尽情享受那份收获的喜悦,一步步让我感受到了研修的意义。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Vkuzed0


本次我们组磨课的题目是语文版二年级下《小露珠的梦》和人教版三年级下《亡羊补牢》。

12月22,23日,磨课开始,李卫东老师像一场及时雨,给我们带来了整整两天的讲座:《语文备课中的课文解读策略》、《如何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小学阅读课,教学流程设计策略》。李卫东老师生动精彩的汇报,为迷茫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24日自主研修一天,我们做课的两位老师自行设计教学过程,没有任何人帮忙。晚上,初步成型的教学设计陆续发来,看着密密麻麻的好几页文字,鬼知道她俩在平安夜这样特殊的日子里经历了些什么。

25日,知道老师来保定学院亲自指导磨课。我们进行了简单,却隆重的拜师仪式。之后,便以组为单位进入了紧张的磨课活动。
我们的指导老师是保定市县学街小学的王文丽老师。王老师漂亮优雅,和蔼可亲,经验丰富,能力超群。在他的鼎力相助下,我们的教案,从开始的稚嫩,慢慢趋于成熟。
首先,王老师,对照学段目标,帮我们确定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将一些零碎的小目标大胆舍去,每节课只抓一两个训练点。二年级的《小露珠的梦》主要侧重词语的积累和练习说话,三年级的《亡羊补牢》亡羊补牢主要侧重练习复述故事,并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之后,王老师,指导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梳理,精简了一些环节,是课堂活动,更为紧凑。使整个教学流程在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包括各个环节,如何过渡衔接,老师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指导。在研讨中,我们和指导老师合作学习,与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碰撞,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灵感,剧烈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教学中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提高。指导老师,整整一天的相伴,让我收获了很多。我明白了,如何取舍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有它的设计意图,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要大胆舍去。即便这些训练点,真的很好,但可以在其他课文中作为主要目标细致地进行训练,课文只是个例子,我们是在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遵循一课一得就好,不必面面俱到。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VCnfU76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W1UlOa0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WjziU08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WGvQa4e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XndYka8

26日,根据指导老师的点拨,我们进入了残酷的自主研磨阶段。大到教学环节的设计、衔接,小到教师的每句过渡语,甚至幻灯片的一个图片、背景,反复打磨、修改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探讨遇到的问题,全组成员群策群力,扎扎实实研讨,脑袋都快磨出泡了。直到一天结束时,看到完整的设计与精美的课件,总算暂时长舒了一口气,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一天的磨课,我们辛苦着,成长着,收获着,快乐着。
27日上午,我们模拟真实课堂,两位作课老师初次试讲,其他成员扮演学生,随讲随停,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进一步完善教师语言的每字,每句。我们几个“学生”奶声奶气,揣摩儿童心理,故意给老师出“难题”,把可能想到的预设都呈现出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过程中,我们时不时爆发阵阵爽朗的笑声,也算给这残酷的磨课活动增添了些许乐趣。
万事俱备,只欠“学生”。下午,我们执锐披坚,雄赳赳,气昂昂来到战场。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可在真正的课堂,学生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只只教二年级执教二年级的《小露珠的梦》时,积累类似“湛蓝湛蓝”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时,我们以为学生很容易能说出“通红通红、金黄金黄、雪白雪白”等等这样的词语,事实是我们高估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能说出的只有“很红很红、很绿很绿”类似一些这样的词。这时,考验老师引导能力的时候到了。回来后,我们又进行了研究。既然这里学生有困难,我们就降低难度,干脆教师仿照“湛蓝  湛蓝湛蓝”出示几个例子“通红 (      )   金黄  (      )”,这样对于学生就容易多了。有了这两个例子,再让学生去说其他词语,思路就开阔了。或者,如果仍然有学生说出“很绿很绿”,教师可以引导他说“表示绿色的词语,只有很绿吗?”可能就有学生说“碧绿、嫩绿、翠绿”,这时教师便可以顺势指导学生说出“碧绿碧绿、嫩绿嫩绿、翠绿翠绿”等。再如,三年级《亡羊补牢》的课堂,当老师问到“课文哪几个段落写‘亡羊’?,哪几个段落写‘补牢’”,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将课文分成“亡羊”和“补牢”两个大的部分,但学生的理解与我们的目的是相悖的,以至于有的学生回答,第一和第四段写“亡羊”,第五段写“补牢”。其实细细想来,学生的理解与答案,没有问题,第一段就是写第一次丢羊,第四段写第二次丢羊,中间二、三段只是街坊与养羊人的对话,并没有体现“亡羊”。那么,学生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答案?根源在于我们的老师问的问题有问题。这部分设计其实是训练学生给文章分层,把握文章结构,那么教师就应该明确问题要求,可以提问“请你根据‘亡羊’和‘补牢’把课文分成两个大的部分”,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这样就不会出现把中间两段割裂出去的情况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提问目的,注意琢磨提问语言的表述。还有本课重点是训练学生创造性复述,拓展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使故事更加生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让学生先演一演,这一演演的太嗨了,忽略了学生说的训练。以至于学生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没有对拓展后的故事,进行语言描述,偏离了本课教学重点,目标达成情况不是很好。课下经过老师的指导,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们可以让其他学生将小演员的表演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就又把学生拉回练习说话环节了。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XH94h65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Y4n6e5e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YkTwzbf

28日,正式录课开始。有了之前的试讲和调整,这一天的课上的很是顺利,教师收放自如,学生积极活跃。课后,指导老师直言不讳,指出了课上的一些小问题,并与我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铭记在心,感激不尽。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在依依不舍中,我们与指导老师挥手告别!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YGixwb6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Zhkkc5c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Zs9pt1f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ZBq8K0e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nZIqPg22

一次磨砺,一次成长。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却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的时候,才会破茧而出,这时,当你回头望时,你会发现原来的一切都被抛在了身后,自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便是磨课的魅力。在一次有一次的打磨和反思中,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山高水远,几多岁月曾虚度;来日方长,应将信念自砥磨。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人生,也是这样磨出来的。

http://s1/large/006Hq3j7zy7gXo0aatdab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