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崔济英
崔济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1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镇拾遗(一)

(2022-04-26 07:32:02)
标签:

随笔

北京城乡交界有些大集,不过随着城区扩建,慢慢向外移动,俗话“摊煎饼”。眼见大集地点离市区渐行渐远,去的机会也渐渐少了。我爱大集,爱里面熙熙攘攘富有生命力的气氛。

北京东面有个大集,叫张湾大集,地点在一个叫张家湾的地方。

张家湾是个小镇,也是个特殊的地方,它隶属通州,现在的城市副中心。目前通州高速发展还未完全波及到那里,所以大集偶尔还开。之所以说张家湾镇特殊,源于一条河,它就是萧太后河;一座古桥,萧太后桥。

萧太后名气在北京东部那一带较大,也由于那条河。“萧太后”是女强人,她是辽朝(大契丹帝国)的圣宗之母萧氏,史称萧太后。河水以“萧太后”命名源于一个传说。当年她率军征战北宋,扎营在今天的北京,因曾一度缺水,于是派手下寻水。最终找到了一条河流,而萧太后喝到从河中取来的水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河流,她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

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国内的地理课本、学生用地图册上一般作“肖太后河”。萧太后河比较长,上面对这条河的描述我判断不指张家湾段。张家湾地段的萧太后河已即将流出京城,河面竟变得有些窄。我目测了一下河宽,河面仅三十米的样子,出乎我原来的意料。

萧太后河我早有耳闻,后来又听几位冬泳泳友多次提过。前年,亮马河冬泳队长小卫约我前往,说其中还有九十三岁汪老同行。不过,最终我未能与他们前去,多少有些遗憾。

疫情久拖,人无法远行,不料却让我去了一趟张家湾。

人到后方知张家湾大集,俗称张湾大集,本地居民还告诉我,张湾大集阴历逢38开。听到这里,让我顿感乡土气迎面扑来,除非特殊日子,现在以阴历为计时的不多见了,我们的春节等特殊日子就在其中。 那天恰是有大集的日子,不过鉴于京城防疫突紧,大集竟临时取消,听后令人有些不甘。

走到桥边,一位明显是本地,带着小孩的男士见我问及远处的桥,他笑了。告诉我:

“东边那个是个老桥,和咱们这座明显不同,你们可以过去看看。不远,五六百米的样子。”

只是为闲逛大集,并未寻古,望到远的一座桥有些“古相”,于是见人随口问了起来。听罢,让我精神倍增。为了了解街面市井,并没有直接下坡顺河道而行,而绕道左拐沿小街道漫步。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处向东,往古桥方向步行。

东面街道不宽,卖牛羊肉的店铺、小摊不少。我心中疑惑,或许与当地居民有关。果不其然,很快竟看到一组古建筑,坐西朝东,是一座清真寺。寺庙用蓝色铁皮围着,正在维修,不过露出一条窄道,于是拿出手机,照出了它的风貌。从它的墙面上见到建寺时间,看来不长,仅为上世纪九十年代。

古镇拾遗(一)

询问街边一家店铺主人后,我们继续向前,不远后再往左拐,穿过了一条窄道。出来后,便远远望到一座石桥。桥虽远,但从建筑风格上及材料上可断定是座古桥。于是连忙走下护坡,但见坡面长满野草、花,其中不少紫色四月兰,甚是喜人,它们在风中摇曳,格外醒目。

走近才知道,原来是座漕运石桥,横跨萧太后河,俗称萧太后桥。明万历年间,张家湾镇南门外码头的古桥。算算,竟是六百多年的老人了!

石桥南北向,三孔联拱式。上桥,令人震撼!展现在我眼前的桥面完全是原明代时期的大石条、石块拼接而成。几乎都是青色,长短不一,明显不同于京城明代皇家建筑的高规格,单色石条。由此看出,当时工程取料不易,石块、石条,虽大小不同,但也都在数吨以上,有的甚至更重。

古镇拾遗(一)

最引人注目的是桥面的巨大青石竟被岁月磨的坑坑洼洼,中间车道被碾出条条深痕!令人难以置信。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当年此地是货运码头,过往重车多,再有与车轮有关。明代均是木质车轮,外沿或包有铁皮,长年撞击所致。可以想象,当年张家湾镇南门漕运码头的运输繁忙状态。有民谚: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朱棣定都北京后1406年开始故宫的建设。除故宫外,还有社稷坛(北京中山公园)、太庙(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日坛、月坛等一系列大工程。张家湾镇作为京畿漕运码头,其货运吞吐量可见一斑,能从巨大青石条块的磨损得知,当年的忙碌情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2年04月2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