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课题方案
(2018-01-23 12:50:04)分类: 研究方案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课题方案
相城区北桥中心幼儿园
一、课题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其在健康领域目标第二条中有明确表述: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在幼儿的进餐活动中落实,帮助幼儿主动、愉快进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目前,部分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吃饭挑剔、偏食、边吃边玩等现象,进而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个性的培养。所以根据课程游戏化的精神以及幼儿在进餐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形成幼儿进餐活动的基本理念和有效方法,促进幼儿均衡营养、健康发展,初步形成园本特色。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游戏精神:字面理解为在一切游戏活动中的宗旨、理念和意义。
本课题中“游戏精神”是对实体性游戏活动的本质内涵的抽象升华,是游戏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游戏精神”的融合才使教育能够以游戏的方式存在。虞永平教授将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精神提炼为:“自由、自主、创造、愉悦”这8个字,即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自由探索、自主操作、发挥创造、体验愉悦。
2、幼儿园进餐活动:“幼儿园进餐活动”也被称为“幼儿园用餐活动”,本研究中指在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集体进餐的活动,不包括个别幼儿进餐,着重对幼儿园进餐活动中的午餐活动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本课题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在幼儿的进餐活动中落实,帮助幼儿主动、愉快进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研究并形成幼儿进餐活动的基本理念和有效方法,促进幼儿均衡营养、健康发展,初步形成园本特色。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研究的价值与创新之处
1.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
黄显军指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注重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重视安全,轻视身体素质培养。认为应从转变观念、落实行动、培训教师以及家园共育这四方面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陈仕范认为,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完善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理论结构。南京师范大学的顾荣芳教授与其学生也在幼儿健康教育这一领域做过研究,如顾荣芳教授曾详尽阐述了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有关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进行了一番论述。童慧玲把内容、重心、内涵、目标、借鉴及对策六大点作为基点,对幼儿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欧新明则从学前健康教育活动的原则、特点入手,总结出幼儿健康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征:注重幼儿情感教育的养成教育;引导幼儿从生活环境中汲取知识;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模式,把“保教相结合”、“三位一体化”作为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立足点。徐亚妮认为一名合格的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
2.幼儿进餐的研究
岳海燕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感知食物;为幼儿创设相对宽松、自在的进餐环境;引导幼儿自主观察、亲自参与制作并选择健康的食物。其间可以开展角色游戏、情境游戏等各种类型活动,指导幼儿文明进餐,家园相配合,从而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用餐行为的养成。金海清在文章中谈到幼儿用餐教育中的很多方面都应值得进一步思索,对于人们一直以来重视的进餐纪律问题也应深入细致的研究。王利认为需要从幼儿行为、情绪、个性培养、人际关系四个方面了解传统做法会引发的不良后果,用科学的幼儿教育观,为幼儿创设相对宽松、自在的进餐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国外学者拜若仑、弗莱奇(Branen,Fletcher.)提出在幼儿园中,食物应在成人设定好的时间范围内供给于幼儿,幼儿可以随自己的喜好选择想吃的食物。良好的喂养幼儿的行为是指成人为其提供一系列的健康餐食。米歇尔(Mitchdl)曾经认为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如果错过一餐是不会饿坏的。实际上,当他想吃的时候他就会很乐意去做这件事,当你认为他应该进餐而他自身却不愿意吃的时候,他是不会进入进食状态的。可见,只有当生理上“饿”的信号传递到幼儿的大脑中时,他才会愿意去吃东西。埃莎(Essa)指出,若一个孩子在进餐时没有好好吃饭,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告诉你他饿了,此时相较于埋怨他就餐时间吃得少,不如告诉他下次进餐时要把肚子填满。注意只说教,不需要提供他任何食物,这样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警告”及“经验教训”意识,从而有利于他们良好
饮食习惯的形成。爱文斯(Evans)认为,教师的指导批评并不如经验教训带给幼儿的印象深刻。如一个小朋友体验了饿的感觉,他很快就会明白不吃饭对于自己是一件糟糕的事,接下来就会把“好好吃饭”这一想法付诸于行动之中。威布姆(Wilbum)对比了幼儿在家进餐和在幼儿园进餐时的异同,对此列举了一些应该关注的问题。曼塔莎(Matassa)认为,适宜孩子的进餐活动应该是愉悦的与成人交流的过程,而且在进餐过程中不仅能学到餐桌、饮食文化,还能学会对餐食的尊重。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在幼儿进餐方面的研究倾向于为幼儿创设相对宽松自在的进餐环境,旨在培养幼儿身心协调发展,提倡幼儿文明进餐,家园配合。国外学者针对幼儿饮食方面的研究,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幼儿自行总结有关饮食的经验教训,从而有助于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
研究价值:
1、有利于游戏精神在幼儿园进餐活动中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2、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
3、有利于幼儿均衡营养,满足幼儿健康发展需求,促使幼儿能主动、愉快进餐。
为同类幼儿园在进餐活动中贯彻、落实游戏精神提供有利借鉴。
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特点,体现科学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促进并帮助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进餐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为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在幼儿的进餐活动中落实,促使幼儿能主动、愉快进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提高幼儿进餐活动中的合作、自理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落实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进一步提升教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我园指导幼儿进餐活动的基本理念和有效方法,促进幼儿均衡营养、健康发展,初步形成园本特色。
(二)研究内容:
1、游戏精神和幼儿园进餐活动的基础研究。
(1)游戏精神的理论学习。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书籍、网络、专家等资源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主要学习虞永平教授的课程游戏化,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
(2)幼儿园进餐活动内容梳理,主要包括餐前活动的组织;进餐活动的组织:幼儿取餐活动的组织、幼儿进餐活动中的师幼互动;餐后活动的组织:对先行结束进餐幼儿的组织、餐后散步活动;幼儿进餐活动中的卫生情况。
(3)以课程游戏化理念为引领、以课程游戏化精神为导向,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在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同时,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在幼儿园的进餐活动中落实,促使更多幼儿能主动、愉快进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提高幼儿进餐活动中的合作、自理能力。
(4)当前幼儿进餐活动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幼儿在园进餐习惯及其在家进餐情况的行为表现做一深入调查。
2、幼儿园进餐活动组织实施的研究。
(1)分散安排幼儿的进餐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进餐的需求。
(2)合理安排幼儿园进餐活动的各个环节,结合“自主午餐”、“幼儿参与食谱制定”“自制美食”等活动,促进幼儿主动、愉快进餐。
3、幼儿园进餐活动案例研究。
(1)在进餐活动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2)在进餐活动中幼儿进餐行为习惯的养成。
(3)餐前活动的组织对幼儿进餐行为的促进。
(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4、创设幼儿园进餐活动环境的实践研究。
(1)幼儿园各部门之间紧密协调、配合促进幼儿园进餐活动物质环境的创设。
(2)良好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园进餐活动精神环境的创设。
(三)研究重点:
1、幼儿进餐活动的组织实施的研究。
2、幼儿园进餐活动案例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书籍、网络、专家等资源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首先转变教师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
2、对幼儿园进餐活动各环节进行重新梳理,主要包括餐前活动的组织;进餐活动的组织:幼儿取餐活动的组织、幼儿进餐活动中的师幼互动;餐后活动的组织:对先行结束进餐幼儿的组织、餐后散步活动;幼儿进餐活动中的卫生情况,这些是满足幼儿基本进餐需要的活动。
3、着重学习课程游戏化相关材料,不断提升教师课程化游戏理念,将游戏精神在幼儿进餐活动中落实,促使更多幼儿能主动、愉快进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提高幼儿进餐活动中的合作、自理能力,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4、分散安排幼儿的进餐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进餐的需求;合理安排幼儿园进餐活动的各个环节,结合“进餐前的师幼互动”、“自主午餐”、“幼儿参与食谱制定”“自制美食”等活动,促进幼儿主动、愉快进餐,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7.3-2017.6)
通过网络搜索、书籍学习、专家指导等方式,收集整理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理清课题思路,规划课题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法及过程设计等,写好课题申报书和课题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7.6-2020.5)
分三个阶段来实施研究:
第一阶段:(2017.6-2018.9)再理研究思路;梳理原有研究成果;丰富完善已有做法;建立研究制度;形成阶段成果。第二阶段(2018.10-2019.3)进一步研究子课题的内容,更具系统性;课题组成员做好课题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准备组织课题中期汇报活动;形成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2019.4-2020.5)组织课题中期汇报活动,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使课题不断完善;继续开展实践研究,并在中期汇报活动之后对下阶段的研究思路进行调整;各子课题研究成员总结、提炼阶段研究经验,整理阶段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形成阶段成果。
3.成果汇总阶段(2020.5-2020.10)
分析、整理各类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工作;形成阶段成果。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课程游戏化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鉴别和整理,选取相关学习内容,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深入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中主要用于游戏精神和幼儿园进餐活动的基础研究:学习虞永平教授的课程游戏化理念和对幼儿园进餐活动内容的梳理。
2、行动研究法。
运用课程游戏化“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精神为主要向导,主要用于幼儿园进餐活动组织实施的研究。教师通过对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研讨、交流、反思等,通过改变以往统一安排进餐为自助、自主参与进餐活动,不断调整教师指导方式,形成适宜、有效的指导策略,创设具有促进作用的进餐环境。
3、案例研究法。
当前幼儿进餐活动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幼儿在园进餐习惯及其在家进餐情况的行为表现做一深入调查。选取幼儿园进餐活动中的进餐行为习惯、餐前活动的组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环节着重进行研究,撰写相关案例,定期分享、交流。
4、经验总结法。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我园指导幼儿进餐活动的基本理念和有效方式,提升幼儿进餐水平,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新《纲要》在其各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和组织的实施、评价等部分的表述中,非常重视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积极方式和重要途径。就养成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典型表现做出了非常具体的描述。其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幼儿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3、省厅又提出了课程游戏化,其精神提炼为“自由、自主、创造、愉悦”8个字,并提出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将游戏活动和游戏精神贯穿在幼儿进餐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玩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提高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其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工作规程》均相互统一。
4、我园地处城镇街道,是一所农村幼儿园,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其次,幼儿园要创设适宜的进餐环境,便于幼儿自主进餐;最后,是做好家长工作,向家长宣传幼儿园自主进餐的教育理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促使家长共育幼儿健康、合理的进餐习惯。
(二)创新之处:
(1)实践创新:把游戏精神和进餐活动有机结合。
(2)观念创新:保育员、家长观念创新、改变。
七、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限5项)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开题报告 |
研究方案 |
2017年12月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调查报告 |
研究报告 |
2018年3月 |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学习交流 |
学术沙龙 |
2018年12月 |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活动展示 |
公开课 |
2019年10月 |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中期报告 |
研究报告 |
2019年12月 |
|
最终成果(限3项)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结题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0年12月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论文集 |
论文集 |
2020年12月 |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进餐活动的研究》课例集锦 |
案例集 |
2020年12月 |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核心成员:
1、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的分析:
第一主持人为相城区“教坛新秀”,曾参与过区级课题并顺利结题,也独立承担过校级课题,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是幼儿园市级课题的核心成员,撰写的论文在省级、区级获奖及发表,教育、科研能力较强。
第二主持人为相城区“教坛新秀”, 也曾参与过区级课题并顺利结题,独立承担过校级课题,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论文也在省、市级获奖,教研能力显著。
2、课题组核心成员撰写的论文也是屡次在省级、市级、区级获奖,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擅长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支持过 “十二五”校级课题,教研水平较高,完全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工作。虽然课题组成员都很年轻,但她们平时认真钻研,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对新课题的研究方案充满信心。
(二)研究基础:
1、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选取相关学习内容,并学习了虞永平教授的课程游戏化理念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通过调查发现我园有53%的幼儿存在着不良的饮食习惯:食欲不振、挑食偏食、含饭、
狼吞虎咽、主副食摄入量倒挂等。而不良的饮食习惯连带出现的结果就是为数不少的贫血幼儿、营养不良幼儿、肥胖儿等。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有相当比例的幼儿未能得到符合生理需要、恰当比例的营养素的摄入而影响了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对在园幼儿进餐活动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
2、我园正在进行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精神在幼儿园的落实,作为相城区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项目园,我园教师多次参与了区级项目园与共建园之间的研讨活动,如观摩共建园半日活动、晨间户外体锻活动,共建园来我园指导活动,分享、交流、研讨游戏化的理念、游戏化的精神、游戏化的内容、游戏化的策略,助推我园游戏化课程项目的建设。
(三)科研保障:
1、物质保障:上级领导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除了为课题组提供研究经费外,还有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并请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老师一同参与课题组,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2、时间、制度保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活动,在学习、观摩、交流等的基础上,已有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如环境创设、区域布局、课程改造等都体现了游戏精神,为本课题的实施起着较大的帮助作用。
3、专家资源保障: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惠珍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就落户在北桥中心幼儿园,为我园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专家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