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及反思(三)

分类: 课堂探索 |
《河中石兽》教案
王浩初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3、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并悟出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对纪晓岚熟悉吗?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连续剧叫《铁齿铜牙纪晓岚》,大家看过吗?谁能介绍一下吗?
2、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请一学生读。另一学生指出不足。
3、学生齐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解疑
解释词义
(1)山门圮于河
(
(3)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如是再啮
(8)可据理臆断欤?
(
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众服为确论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三、合作探究
1、 本文围绕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
寻找石兽
2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寻找石兽的方法
人物 |
寻找地点 |
理由 |
结果 |
寺僧 |
求石兽于水中 |
|
不可得 |
寺僧 |
顺流而下 |
以为顺流下矣 |
无迹 |
讲学家 |
原地沙下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众服为确论 |
老河兵 |
当求之于上流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
果得于数里外 |
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问题探究:为什么 “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僧人只考虑了河流,忽略了石兽和沙的性质,讲师考虑了石兽的性质和沙的性质,却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虑了石兽的性质,沙的性质,河流的性质。所以最终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确的,找到了石兽。
4、文中老河兵有一句话对寺僧和讲学家进行了评论,他是怎么评论他们的?这一句是什么句(反问句)反问句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所以更体现出了对讲学家的嘲讽。
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文中从哪些地方还可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
四、拓展延伸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老师把这句话变了一下,请同学们把今天的收获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四、总结归纳
五、课后作业
1.
2.
教后心得
这篇课文由于学生课前已有充分的预习,绝大部分学生对文意已理解。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并且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把难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让学生归纳从这个故事中你得了什么道理上。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教学环节完整,思路清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我花了15分钟的时间。而在课文的分析上,为了把握重点、突出难点,我由浅入深地设置了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在教学上方法也比较科学,通过动画的方式情景再现石兽在水中滚动的情景,学生从动画中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堂上我也能以读贯穿始终,第一步初读: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第二步细读: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读懂文意。第三步“精读”: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找到三个人找石兽的地点、理由、结果。学生完成表格即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用多媒体演示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第四步“品读”:找到作者多讲学家嘲讽的句子,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同时,在课堂教学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研读的内容不够深,只是浅尝辄止,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的情况下,也没有进行很好的点拨,只是一味地想着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以后自己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学问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自己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一个与时俱进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