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 分类: 课堂探索 |
《河中石兽》教案
开发区中学
【教学目标】
1、培养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知晓文章大意的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
3、体会“科学精神”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2、难点: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科学精神”的道理。
【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能通顺流利地通读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http://s11/mw690/006HjN1bzy7pCRcyQrM9a&690
1、《铁尺铜牙纪晓岚》电视剧大家看过吗?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纪晓岚是《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如果没有他的功劳,我们古代很多文化可能就要丢失了。纪晓岚因为这个功劳,他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书《阅微草堂笔记》,你知道这是一部主要讲述什么的书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河中石兽》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1、给课文重要词语注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句子停顿读出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语感。
4、生赛读
5、检查课文重点词句文意,疏通文意
三、任务驱动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
人物 |
寻找地点 |
理由 |
结果 |
探究原因 |
|
寺僧 |
求石兽于水中 |
|
不可得 |
没考虑流水、石兽、流沙的关系 |
|
寺僧 |
顺流而下 |
以为顺流下矣 |
无迹 |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流沙 |
|
讲学家 |
原地沙下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众服为确论 |
考虑了石兽和流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
|
老河兵 |
当求之于上流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
果得于数里外 |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
3、分析文中讲学家的人物形象,读出人物形象特点。
四:小组合作讨论
思考:面对寻找石兽这件事,诗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的观点为何会不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1、学生讨论
总结:
天下事物虽有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我们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而要遵循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细节,全面深入地探究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用一种科学精神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http://s10/mw690/006HjN1bzy7pCRkhnIJ49&690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后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六、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
《河中石兽》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的确比较长,理解起来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由此,本课的教学是重“言”还是重“文”,就成了整个教学设计的难点。就目前的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是重“文”,一是轻“文”,但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结果往往都是授课时间冗长,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文言文教学要“文”和“言”相结合,既要重“文”也要重“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