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及反思(二)

分类: 课堂探索 |
《一棵小桃树》教案
开发区中学
一、教学目标
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就是桃花的天下了。《诗经》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刘禹锡写过“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元稹《桃花》中写道“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看来,桃花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宠儿。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著名作家贾平凹去认识一棵他所喜爱的小桃树。
(二)自读检测
1、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
请以“作者通过写
(预设:通过描写小桃树,表达对奶奶的思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赞美、对梦想的追求)
(三)读一棵树
1、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你能否快速地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2、哪些词句表现这棵小桃树的“没出息”?重点研读第4自然段。
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的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展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生长环境的恶劣,弱小,被人鄙视,孤独寂寞等。(此环节重字词揣摩和阅读)
有情感地再读一遍。指导有情感地朗读。文章还有许多地方都写到了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请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第2小节“纤纤的生灵,……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第6小节“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样子也及猥琐。”
第8小节“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
第9小节“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第13小节“雨还在下着……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学生自主品析阅读)
(四)品文中人
在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慢慢感受到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那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小桃树呢?
(补充交代作者生活经历)
1952年,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1972年,19岁的贾平凹进入西北大学学习。
小桃树是作者儿时便怀有的、象征幸福的梦的化身,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五)悟作者情
文章的第一个批注“寻常的景,不寻常的感情”请你揣摩作者寄予这棵桃树怎样“不寻常的感情”?(学生小组合作)
对奶奶的怀念
歌颂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感谢小桃树成为我人生路上的明灯……
(六)课堂小结
1、积累几个词
2、背诵一段话
3、感悟一种精神
4、学习了一种写作手法
最后祝愿同学们也能像这棵小桃树一样能孕育梦想,不忘初衷。记住,只要你努力,你就是一棵即将绽放的小桃树;只要你足够顽强,那么生活就有希望!
教学反思:
《一棵小桃树》教后心得
开发区中学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作者明写的是小桃树的 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的生活经历,让读者从中品味到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与贾平凹成长经历的相似之处。同时揭示了一个生 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的定位是: 1、通过自读能初步了解文章内容2、了解一棵小桃树的“没出息”以及“可怜”3、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品读“我”和小桃树的相似之处,从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4、体悟作者在文本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从课堂实施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的设计,从读一棵树到品一个 人到悟作者情,由浅入深。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对“奶奶”这个重要人物解读的缺失,没有抓住小桃树不屈服于命运的句子的解读,最后情感的挖掘还是不够的等等。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要上好语文课是很难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我困惑,摸索,我认为一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适度地“穿插引入”,就可以让语文课表现得活泼灵动。教学艺术是需要学习总结的。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要不断反思,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