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门市“本真语文”名师工作室  简报(三)

(2018-01-20 17:34:43)
分类: 动态速递

海门市“本真语文”名师工作室

简报

主持人:沈烨萍                             2017年9月29日

海门市“本真语文”名师工作室 <wbr> <wbr>简报(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记参加初中语文编教材新增篇目名师教学展示活动

9月21日 “本真语文”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赴南京参加了在晓庄学院附属中学报告厅隆重举行初中语文编教材新增篇目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全国专家、教材编委以及各省市八百余中学语文同仁一起参与了一场高规格、高品位的语文盛会。

9月27日, “本真语文”工作室成员聚在一起进行了一次沙龙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流了南京听课后的心得体会。

http://s5/bmiddle/006HjN1bzy7hwFfyLti14&690 简报(三)" /> 

展示活动以现场实践课、讲座、互动交流等形式,聚焦新教材,展现名师课堂教学中的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教法,为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名师展示课

http://s3/bmiddle/006HjN1bzy7hwFgc8ca12&690 简报(三)" />深圳语文教研员、全国“中语杯”全国大赛第一名获得者向浩老师执教了《诫子书》从断句朗读、理解感情来解读文言文,穿插了多种朗读形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完成对文本的认知、理解。学生积极参与,理解透彻,整堂课课堂充满了朗朗书声,充满了语文味儿。

http://s16/bmiddle/006HjN1bzy7hwFh2yhV3f&690 简报(三)" />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浙江省永嘉县教研副主任肖培东老师执教了《植树的牧羊人》,他沿着文字铺就的道路,带领我们去见一位植树的牧羊人,仅相见三次,就涤荡了我们一颗凡尘俗心。他的课堂没有课件,没有讲义,一个人,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数十学生,却组成了一堂让人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语文课。因为他的课堂是实实在在教给学生思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他注重阅读策略的渗透,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习圈点勾画,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肖老师的圈点勾画文本的方式,不同于我们的课堂中的勾画,肖老师的勾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阅读。他的不同在于有一个聚焦点,有一个鲜明的示范。有了示范,有了聚焦点,就不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而是水到渠成、清清楚楚地理清课文。

 

http://s14/bmiddle/006HjN1bzy7hwFhTJJb5d&690 简报(三)" />南京市鼓楼区“教学先进个人”常凯老师执教了《金色花》。常老师的课从朗读入手,把文本解读融入朗读中,又以朗读的方法为把手,在文本解读中学习方法。她把朗读与文章的品读的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产生双重的教学效应,既读得好,又品得巧。一篇小小的文章因朗读变得摇曳多姿,生趣盎然。

 

 

 

安徽宣城市骨干教师,广德县教坛新星吴旻老师执教了《猫》,吴老师的教学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扎实有效地开展阅读引领,充分体现了文本解读的三http://s8/bmiddle/006HjN1bzy7hwFjOa8v37&690 简报(三)" />重境界,即:拆卸文本,文本还原,文本创造。真是一堂精致又充满智慧的语文课。

 

 

 

此外,参与这次名师课堂展示活动的,还有宿迁市学科带头人孙修林老师,江阴市教学能手金伟国老师,苏州工业园区语文教研员,名著阅读推广人刘铁梅老师和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杨正奎老师,他们带来的精致课堂,同样给与会者带来很多的收获。

 

专家评课

http://s13/bmiddle/006HjN1bzy7hwFufaQ48c&690 简报(三)" />在展示课后,肖培东老师就实践课进行点评。肖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拿到文本后该如何备课: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第五,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即了解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第六,这篇课文最大教学意义在什么地方(即思考它的教学价值);第七,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的语段是哪几个(即注重教学聚焦);第八,读这篇文章,学生自己可能读懂的和需要老师教懂的分别是什么(即做出学情预判)。

肖老师的这八点关于备课的建议,可谓字字珠玑,使我们对如何备课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时刻谨记肖老师的指示: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本本分分地教语文,踏踏实实地教语文,严格要求自己,致力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http://s9/bmiddle/006HjN1bzy7hwFlS9T278&690 简报(三)"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用幽默的话语中肯地对两节展示课进行了点评他精准严密的剖析,不吝言辞的肯定,细腻独到的见解,诙谐睿智的话语,一次次引发场下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他列举了许多教学案例并进行剖析,从不同文体的角度传授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他反对花里胡哨的课堂,反复强调评课要立足学生,立足教材,立足实际,立足师生教学的现实场景,不求新奇好看,以最朴素的形式实施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实实在在的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听、说、读、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是三个维度的融合,即:一、语言教学;二、内容教学;三、形式教学

 

专家讲座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老王本华老师做了《重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专题讲座,详细讲析教材编写意图和新版教材教学建议。王老师围绕“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精打细磨”四个关键词,详细地阐述了统编教材的编写思路,总体构http://s13/bmiddle/006HjN1bzy7hwFmPrGYfc&690 简报(三)" />思上做到“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从“语言与思维”“阅读与鉴赏”“文化传承”“策略方法”和“表达”五个维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注重建构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同时,统编教材延续了人教版教科书严谨、科学的编写风格,调动各方力量精心打磨,经过两次大范围的试教试用,保证了教学的适用性。此外,王老师结合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的不同单元,重点分析了“双线组元”阅读、“独立专题”写作、“三个系列”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名著导读等结构体系,让现场的老师们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整体和全面的认识,为教学指明方向。

两天的行程虽然短暂,但给予我们这些一线语文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将循着这些前行者的脚步积极探索,用心钻研,让统编教材,焕发耀目光彩。

 

工作室成员心得:

九月,我们有个约会

——南京名师课堂展示学习心得

姜炼华

九月的南京是美丽的,夏气未消,秋意渐浓。且不说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也不说栖霞山的枫树红叶,就单单是道路两旁的栾树已是美成了一幅画卷:树下是鲜黄细碎的栾树花,树上是灿绿托红的栾树叶,黄的鲜明,绿的灿烂,红的热烈。这是九月末,南京晓庄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门外的一景,美化了每一个赴宁参加活动人的心。

我们是奔着一个共同的美丽的梦而来的,一个语文人都在孜孜以求的梦:与名师亲近,提升自我;与名师的课堂亲近,提升自我的语文课堂。古语曰“醍醐灌顶”、 “茅塞顿开”、“拨云睹日”、“豁然开朗”……我想用一切美好的词语,都难以准确地形容我们活动后的感受!

感受一:教无定法,但都有集中的目标

http://s7/bmiddle/006HjN1bzy7hwFoa4yae6&690 简报(三)" />教学的课堂,是没有规定法则的,语文的课堂更是这样。教者对于文本的解读亦或深,亦或浅,并且如何解读,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在课堂中采取何种形式去教授学生。向浩老师《诫子书》的断句析文;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的示例默读、圈点勾划;孙修林老师《雨的四季》的解字品文;金伟国老师《动物笑谈》的表演活动;常凯老师《金色花》的朗诵指导;吴旻老师《猫》的学生问题导学;刘铁梅老师《<西游记>原著导读》的同作品中小学比较阅读;杨振奎老师《秋天的怀念》的人物语言朗诵品读,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法,给听者的是不同的感受,但每位老师的课堂唯一例外,都有同一个目标: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解读课文,让他们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感受二:找准切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语文课堂的切点很重要,一定程度上,它关乎你课堂的成败。进入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应该是像一根串珠的线,将它一拎就可以抓起整个课堂的东西,这是导师沈烨萍校长,给我们作的非常形象的比喻。确实,找准主问题,找到进入课堂的“切入点”,不仅能很快地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学习课文。

比如肖培东老师在教授《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时,从预习最简单的问题进入“文章写了与牧羊人的几次见面?写得最简单的是那一次?”然后,利用单元设置的默读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进入文章学习,这使学生很快就摸到了门道,顺利地展了开对课文的学习。再如吴旻老师教授《猫》一文时,从写猫就是因为爱猫,爱猫却“永不养猫”的疑问进入文章学习,也使学生很快进入对三只猫的分析中去了。

找准一根“串珠的线”,有时比声情并茂的讲授,更重要。

感受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http://s15/bmiddle/006HjN1bzy7hwFrMmbYce&690 简报(三)" />再不凡的名师,都要在课前备足课的,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预设,对课堂效果的预想……向浩老师从无标点的原文,到划斜杠的停顿,再到将斜杠换成句号、逗号和感叹号,必定是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的吧?肖培东老师课前让学生默写的几个词:干涸、不毛之地、坍塌、溜达、山毛榉,也必定不是随随便便一时兴起的,他肯定不仅考虑到了字形的复杂、重要和易错,还必定在课前查阅了它们的意思,不然怎么会那么准确的脱口说出它们的意思,并且用这些词编了一段对学生期待的话呢?孙修林老师用“雨”的四种甲骨文写法切入课堂,如果不经过一番考查,又怎么会将它们请进自己的课堂?还有吴旻老师,在课堂上每出示一个问题,都会标注上某某等同学提出的,如果在课前的预习课堂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又怎会让学生这样投入,这么快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名师的课堂都需如此,作为天天站在语文课堂里的一线普通老师更是应该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足课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感受四:不妨老老实实地教语文

“当大家都致力于创新时,我回归常识;当常识性教学支配一切时,我努力创新。”我想,这是所有参加活动的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这是肖培东老师引用了他的导师,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老先生的话语。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对我们的课堂要努力致力于创新,但比在教学中创新更重要的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教书,回归本真。

肖老师从他的课堂实践出发,向我们提出了备课前的八条建议:这是什么类型地文章?这是写什么内容地文章?这是为什么而写地文章?这是怎么写出来地文章?为什么会放在这个单元?最能体现文章特征地是哪几个语段?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学生可能读不懂的是什么?这八个备课点,分别从文体特征、内容主旨、写作动机和背景、语言和手法、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教学聚焦、教学最大价值,以及教学预判这几个方面着手备课。

语文课文的教授,不是单一化的,它需要考虑的是方方面面的因素,只有老老实实地做好这八点,课课做好,天天做好,月月做好,年年做好,是不是离有效的名师课堂也就不远了呢?

九月的南京是美丽的,不仅仅因为眼中如画的美丽风景,更因为每个语文人心中的那幅怡人画卷。校园外栾树的金色小花铺进了我的心田,校园内名师课堂的种种收获砥砺着我们前行!

 

飞流直下三千尺,金陵教诲一生行

                     ——统编语文教材学习心得

龚锦辉

丹桂迎秋,细雨蒙蒙,九月20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晓庄师范学院附属初中举行的统编教材名师展示活动。此次活动,有来自统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主编王本华女士,以及来自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大咖。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老师也有将近1000人。这是我从教以来,参加的级别最高、水平最厉害的一次语文学习。可以说,这次学习,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语文教学!

八位名师执教的课,分别从新教材编排的策略,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进行了精彩展示。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植树的牧羊人》和吴旻老师执教《猫》、向浩老师执教的《诫子书》,不仅大气而且极接地气。他们的课,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而且也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根要回归本文,回归到语文词句的赏析理解。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宗旨。语文课堂教读课和自读课的本质区别就是自读课要有学生自读的影子。

名师的展示课精彩绝伦,大师的讲座更是意义深远。肖培东老师和黄厚江老师的讲座,是最让我收益的。通过他们的讲座,我理解了八位名师上课的设计意图,懂得了语文教学聚焦的教学特点,也点明了我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这是写什么内容的文章?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这是怎么写出来的文章?这篇文章为何放在这个单元?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语段在哪里?今天为什么教这篇文章?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可能读不懂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语文教学,我想我的语文课已将不断精彩!

金陵之路不虚行,语文长路奋前行!

 

 

摒弃繁华  回归语文

———听肖老师课有感

施轶伟

http://s8/bmiddle/006HjN1bzy7hwFzU0yH37&690 简报(三)" />金秋九月,秋风微凉,在细雨迷蒙中踏上开往南京的班车。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朝圣般的虔诚走进晓庄师范附中。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天下文枢,有幸聆听肖培东老师执教《植树的牧羊人》感触颇深。肖老师去繁就简,以巧妙的构思,诗化的语言,带领学生回归语文,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着文中深沉而又热烈的情感,向着最美的那方前行。

一、以阅读引领。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默读、跳读、诵读,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文就是读书课,肖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向我们讲述了这一点。肖老师的课始终以学生自己“读”为核心,读中悟,悟后读,一直贴着学生行走。在这个过程中教导学生书该怎么读,找语调,品味道,让学生学会有效地自主读书。在学生阅读圈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划出表现文章行文思路、荒原变化、文章主旨和牧羊人特征的语句,逐渐教会学生做到“有痕迹的阅读”。

二、以提问引导。好的课一定是靠好的问题来推动的,肖老师的课以文章写了‘我’见牧羊人几次”这一问题这一问题为引,将学生的专注点移到第三次见牧羊人上。然后让学生自主圈点勾划,提问学生划到的内容,引出阅读的方法。学生在不断回答中逐渐加深对最后一次见牧羊人的理解,慢慢地自己找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到了荒原变化的特征,找到了文章主旨的语句,也找到了牧羊人所具有的特征。而这些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主体都是学生,肖老师仅仅只需在其中引导,就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有效读书。

听了肖老师的课不禁回想自己年轻时,认真学习各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可是如今时间一长到了自己课堂,教书就变成了一种技术。僵化、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厌烦,我也无奈。不免产生课堂教学是一种“半专业化”观点,简单、随性对待的教学。现在,听了肖老师的课,才知语文教学艺术之精深;才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难能可贵。也算是一得。

 

参加名师教学展示活动的一点思考

——以部编教材展示课《金色花》为例

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  花玉娟

由全国价值阅读推广中心主办的“部编教材新增篇目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在南京举行,作为参会教师,笔者在听课之余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有了一些思考。

http://s11/bmiddle/006HjN1bzy7hwFz1P3Y4a&690 简报(三)" />从常凯老师执教的《金色花》一课说起,教学从朗读入手,以朗读方法的指导为抓手,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学会朗读。整堂课的结构清晰,首先让学生回答“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了课文主要写“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后三次与妈妈嬉戏、玩捉迷藏的三个场景,然后回顾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这三个场景,最后补充泰戈尔家庭生活不幸福,社会活动不如意的经历,体会诗人在文中渗透的情感。因为过分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文本被人为地割裂成“碎片”,以致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是独立的,没有了内在的联系,朗读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层次感,到课堂尾声学生的朗读与课堂伊始并未有明显的进步。

这暴露了很多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时缺少整体意识。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金色花》短短的篇幅写了三个场景,孩子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与母亲逗趣、亲昵后最后又变回了孩子,内容是完整的,而孩子对母亲的圣洁的爱和依恋这条情感线索串起了这个故事,结构也是完整的。轻松活泼的孩童口吻,温柔慈爱的母亲,温馨的生活场景,语言、氛围、形象都是一致的。

黄厚江老师说,阅读教学应有三个维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和文章形式教学,特别强调了文章形式的教学即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系,包括文本内容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因此,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明确的整体意识,而非处理为碎片式教学,人为地割裂了文本的内在整体性。

 

南京之行的感悟

陆丽华

近日,我怀着朝圣的心参加了在南京晓庄学院附中举行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新增篇目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在那里,我感觉到了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差距。一群在教育的田野里播种希望、播种幸福的语文人,他们从灵魂深处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努力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

http://s13/bmiddle/006HjN1bzy7hwFB74SMcc&690 简报(三)" />我听的每一堂课都是好课。印象最深的是吴旻老师执教的《猫》,它让我明白了要使语文课堂成为智慧课堂,必须要有解读文本的三重境界:文本拆卸、文本还原和文本的再创造。平时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拆卸文本,拆得很碎,还原起来总是很难,甚至忘记了还原。至于对文本的再创造,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往往会疏忽的。我们很少关注学生的成长,常常忘记了自己是老师,只是一味地做知识的“搬运工”,现在想来,那是万万不可的。

做好文本的还原和再创造,必须要把文本解读透,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关注孩子的成长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想来,对于学生在想什么,学生的需求是什么等都成了我们文本再创造的依据,吴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是极好的。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需,在此基础上的文本创造就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这里有个题外话,最近我听了一节也是《猫》的课,我不敢对这堂课作更多的评价,但有一点,我只想拿出来说一说。教者在课堂中对“三妹”这个人物分析了很多,引导学生重点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以为这篇文章重点应放在第三只猫身上,怎么就移到“三妹”那里了呢?也许教者想教给孩子们更多的东西,于是把文本挖掘得很深,其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想,这是不是跑偏了呢?对文本的解读,我想还是应该忠实于文本的。

呵呵,在这里我说多了,有点跑题的味道。不过,说实在的,这几天我的收获颇丰。感谢南京的那些名师们,是你们让我成长了很多。南京之行,不虚此行。

 

以虔诚之心去聆听

张洁

金秋时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全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新增篇目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对于一个年纪偏大的我来说,应该是一场久违的“盛宴”!感谢这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亲耳聆听名师的课,亲眼所见名师的风采。名师的高屋建瓴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教授级教师肖培东老师,他不仅课上得好,点评的也很精辟。尤为重要的是妙语连珠的黄厚江老师的评课,那是引得原本严肃的会场是笑声连连。通过专家引领,两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下面就谈谈我的培训心得。

1、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的能力,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阅读走进生活。原本的我是几乎不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教学,通过这几节课的展示,特别是肖培东老师上的《植树的牧羊人》一课,让我明白了如何有效的进行讲读课的精讲精读,教师如何的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肖老师通过“我”与牧羊人的第三次相遇的故事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寻前两次的故事,学生们学得有兴趣,又能轻松的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课堂效率大大的提升了,一举几得。对待自读课文不能完全等同于讲读课文,要充分利用讲读课文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结合自读课文的旁批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更为主要的是刘铁梅老师倡导的陌生环境下的名著阅读,让我这个从来没有这样讲过名著的老教师汗颜啊,刘老师真的是给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有效方法,但我知道,刘老师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长期以往坚持做下去,我相信刘老师的学生一定是乐于读书更善于读书的。

2、专家讲座  王本华老师的对新教材的讲解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黄厚江老师对所听的《金色花》 和《猫》的点评令人耳目一新,黄老师分享了听课的感受与分析,可谓分析透彻,感悟深刻,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也是听课老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3、网上交流  感谢统编教材教研群,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让我这个井底之蛙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我也想在大家的帮助下能有更大的进步。

总之,这次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听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会认真把所听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起来,把以后的教育教学开展得更好。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语文的天地是宽广的,我们语文人要携手共进,共同开创语文课程的新天地。

 

用心聆听,收获满满

蔡娟

在这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兴奋之情溢满心间,我有幸观摩了名家教学展示,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我用心聆听了专家们对部编教材的解读及名师课堂的点评,再一次刷新我的教学思维,让我收获满满。

http://s5/bmiddle/006HjN1bzy7hwFC5sA4c4&690 简报(三)" />本次部编教材新增篇目名师教学的展示,每位老师以他们不同的风格引领着我们一起去解读文本,挖掘蕴涵的思想,重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注重学生的认知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启发引导,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收获之一是刘铁梅老师的这节原著导读课,她对原著透彻的研读和理解,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名著,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教,如何去指导学生阅读,如何去落实学生阅读的情况,而刘老师介绍的“三个一”即一个通读指导,一套微课,一份测试,督促了学生的阅读。正如温儒敏前辈提倡学生读书应该是“连滚带爬”地读,跌跌撞撞的读,培养学生的兴趣最重要。

收获之二是教读与自读课文该如何去教。教学中,自己从来没有用心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感到汗颜。几节课听下来,才顿悟。现在我觉得每一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应该讲透,理清文章结构之后可以将各种手法及作用,各段落的作用,以及批注的方法等全都教给学生,让学生大体知道,在后面的几篇教读课文讲解时,就可以将这些问题尝试抛给学生们自主解决,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自读课文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结合书上批注中的内容,经引导学生也会呈现出很好的创意和想象力,再生成;再让学生自己想几个之前同类型的文章中提过的问题,然后自己解决,这样应该就能事半功倍。

 收获之三是黄厚江老师精彩的点评及给予我们的一些想法。朗读应该贯穿整堂课,去解读文本。课堂的条理、逻辑关系要强,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每次朗读要有提高点,情感不能抽离文本,重视学生文本朗读的体验等,例如《金色花》中“你个坏孩子”中的“坏”怎样让学生读出母亲的心理及情感,进而体会母亲的慈爱,这些都应该是我们要去思考的点。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什么,要有清晰的思路。

短暂的学习,教学思维的碰撞,让我们不断的去思考,其实我们都是走在语文路上,无论什么课文,我们都必须老老实实地去思考,老老实实地去教,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遇见你,遇见美

顾晶

久闻肖培东老师大名,今天有幸聆听肖老师讲的一节课《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一课,肖老师以“圈点勾画”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从四个角度(行文思路、高原变化、老人特征、评价语句)圈点勾画课文关键词句,扎扎实实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让学生先自己“圈点批注”,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哪些内容是勾画,哪些内容是圈点。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

接着,让学生跳读课文。

第一步,品读“三次见面”的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

第二步,品读三次描述“高原特征”的关键句,再次引导学生理解高原的巨变。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渗透的情感。从慢慢地,到惊喜,到第三次的震惊。肖老师一再强调“高原是变化的,朗读的语调也是要变化的”,他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将语句细细地品味,读出高原的变化、读出“我”的惊喜和震撼。

第三步,是品读的重点,肖老师和同学们抓住了文章很多细节,品读“人物品质”,感受“奇迹背后的精神力量”。肖老师带着学生反复朗读牧羊人植树的动作、精心挑选种子的细节以及牧羊人的家庭情况,从对这些细节的朗读中,读出了坚毅的牧羊人是怎样完成这样伟大的奇迹的。

遇见肖培东老师,遇见语文最美的风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加统编教材培训有感

朱春瑛

9月21日,我们在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参加了统编语文教材培训活动。虽然两天时间坐得腰酸背痛,但翻看听课笔记,回忆上课教师的风采,真庆幸能参加此次活动,收获颇丰。

会上,王本华女士从宏观上剖析了统编教材的特点、编写意图,提出了使用建议,给予我们刚接手新教材的老师以正确地指引。她并且介绍了教材编写者的苦心孤诣、深谋远虑,让我们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

  听了肖培东老师和安徽的吴旻老师的课,让我对语文课堂有了全新的理解。回忆这些年的听课感受,很多语文可都变味了:越来越花哨(音乐、图画、PPT)让我们仿佛脱离了语文的课堂。而他们的两节课,让我想到了本真教育。肖老师的课上没有音乐、没有PPT,有点只是他深沉的嗓音,他引导学生学文时的智慧。一节课的时间,他能把一篇篇幅如此长的课文梳理得清晰可解,人物形象分析得鲜明突出。吴旻老师只是通过简单的几张PPT,就把主题拎起。他们靠得就是自身的语言功底,他们智慧的语言,像糖葫芦的那根竹签一样,自然地就把整节课串联起来,做到人为却又不露痕迹,引导孩子深入文本。这确实值得我好好学习,向大师靠拢,争做一个本真教育中的本真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