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选材的五个小窍门
(2017-03-22 12:04:14)
标签:
杂谈 |
2006年5月在《学习方法报》上发表。(国家级)
在记叙文中,学生犯难的往往是选材。写记叙文又如建房子,文章的整体内容构思就是房子的框架,而选材就类似于选料了。选料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作文“大厦”的外美与内秀。如此看来,记叙文的选材大有一选定“乾坤”的味道。那么,记叙文该如何选材呢?
一、
选材的首要原则是熟悉、真实。只有亲身经历,有所感悟的熟悉事情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感人心者在于真”,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只有写真事,抒真情,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如果我们应要抛开真实地生活,一味地去拼凑、编造,写出来的文章难免因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导致空洞和虚假。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自己的泪水与欢笑才会获得真正的生命。
二、
记叙文选材的典型性首先体现在质量上。要想使文章“意高曲胜”,就必须选择典型的材料,而不是一些无价值、无意义的浅薄材料。其次,选材的典型性也要在数量上有所体现。有的同学因对材料心生不舍而全部使用,从而导致文章只是堆砌材料,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内容不具体,中心不突出。在这一点上,著名作家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用了二十多个事例,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账”,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三、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总的来说,选材的新颖不陈旧就是要求学生在选材时“人无我有,人有我异”。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只有“力求新鲜”的材料才能展示给人们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开拓出写作的新天地,也才能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紧紧地牢牢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同时,选材的新颖还要求我们在选材上视角独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立意也不尽相同,文章是“意高曲胜”。这就要求我们的文章应从大处着眼,立意深刻。但很多同学立意从大处着眼后,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就从大处着笔,笼统地去做文章,这势必会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因此,要写好记叙文,在大处着眼的情况下,还需考虑从小处落墨,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选择较小的切入点,“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选材小处落墨中的“小处”,不仅要做到“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真正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五、
经过重重筛选,确定好文章的材料之后,是否可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原原本本予以反映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想选择的材料最大限度地为文章服务,为中心所用,还必须对材料进行剪裁。文章材料的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与中心我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怜惜地予以割舍。这样,材料才能成为文章的一大亮点,而不是一大败笔。
由此可见: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真实的材料写起来才能扣人心弦;典型的材料写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新颖的材料写起来才能留有回味;小巧的材料写起来才能真切感人;剪裁的材料写起来才能中心突出。总结上述记叙文的选材窍门就是: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最才可靠,典型事例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大处着眼立意高,小处落墨最讨巧,剪裁加工要记好,照搬生活万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