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蕲县古城:犹见烽火燃蕲郡

标签:
宿州历史古城蕲县秦朝 |
犹见烽火燃蕲郡
古蕲很古,没有宿州时就有了蕲县。蕲县人这样说。宿州城墙就是蕲县的秦砖垒起来的,数十万民工从蕲县一直排到宿州,砖头是从蕲县一直传到宿州,这就是蕲县一夜迁宿县的传说。老宿州人也这样说。其实只要你走进蕲县,便会深深地感受到这块土地的古老。
浍河蕲县闸
古蕲周末属楚;秦代置县;汉袭秦制为县,隶属沛郡;王莽改蕲县为蕲城,三国时先隶谯郡,后属汝阴郡;晋时复属谯郡;南北朝时先设蕲郡,辖蕲县旧地;又改蕲郡为蕲城郡,治蕲城,领秦汉故地。隋复蕲县,隶彭城郡;唐先隶徐州,后属宿州。五代、宋、金沿袭不改。元代并入宿州至今。新中国成立后,蕲县先后为公社、区、乡、镇所在地,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副县级中心建制镇。
古郡遗址
蕲县镇志
蕲县古城址位于宿州市南22.5公里的埇桥区蕲县镇。古今交通便利,古老的浍水从古城南侧自西向东流过。古城为秦所筑,属地有大泽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起兵于此。城廊周长5820米,具有相当规模。1988年,蕲县古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区,境内不仅有陈胜、吴广起义的点将台,陈胜之妹陈雪花的墓地雪花山、三贤庙等,就连传说中的一步两桥、鱼赶集、观星台、二龙戏珠等景观也依稀可见。
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蕲县古夯土城垣至今大部尚存,仍保留在浍河北岸上。据调查、勘测,该城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4000米,周长约2万米,内有蕲县集和5个自然村,面积约2.2平方公里。南依浍水为天然屏障,东、西、北三面有人工护城河,虽已堙淤,尚能看出低洼处有20余米宽。城墙似用护城河的土夯筑,夯土层厚15厘米左右,东西各有一座城门;南北各有一座水门,运粮河自浍河从南水门入城穿越而过,从北水门出城向北至符离县境与濉水相连,城垣上宽15米左右,墙古基宽30米左右,残高3至5米,有的地段已夷为平地。
蕲县古城址周围区域分布着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秦汉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蕲县古城即夯筑在古文化遗址上,它的南墙既利用了浍水北岸,又利用了西上航遗址。所谓“西上航”就是西周先民在浍水北岸的一个生活聚落遗址。从该城址南城墙叠压的浍河北岸部面采集到网坠、鹿角和鬲、豆、罐等绳纹陶片,可再现西周文化面貌。大约到了战国时期,楚东渐略,这里成为楚国疆城,后因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筑军事城堡。“西上航”可能始为运输集散物资的码头,随后渐繁荣起来,进而成为古代淮北地区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陈胜吴广起义雕塑
据史载:古蕲置郡时,所辖北至徐州、南至凤阳、西至界首、东至洪泽湖,区域广阔。因经济富庶和交通便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兵60万,曾大战楚将项燕于蕲南。项燕战败自杀,楚人不忘国耻,以“郢”(楚国都简称)为村落名称至今,如李郢子、陈郢子等。硝烟未尽,公元前209年7月,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900名派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戌边的士卒,为反抗秦王朝的暴政,在陈、吴二人领导下,于蕲县境内大泽乡起义后遂攻蕲县,蕲县成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首克县城。经短暂休整,义军主力溯浍河西进,矛头直接秦王朝统治中心的地区,势如破竹,连克铚、酇、谯、柘等县,攻克陈县(今河南淮阳),宣告“张楚”政权成立,队伍迅速壮大到数万人马,给秦王朝以致命打击,在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秦末农民战争,虽因历史的局限、内部出现的不团结、农民出身的陈胜缺乏经验以及旧贵族势力的活跃而失败,继之以旧贵族代表项羽和封建势力代表刘邦为争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成果而进行的楚汉之争又是在蕲县东边的垓下进行的,最后以楚军战败、汉军获胜而告终。清人李心锐《蕲县怀古》诗云:
汉家功业效驱除,
大泽乡中振臂呼。
燕雀焉知鸿鹄志,
莫从垄上笑农夫。
我们不笑农夫,可以笑谈历史。历史在中国地上画了一个圆,起点和收合都在古蕲。一块土地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这块土地就是圣土!如今到了蕲县,犹见“烽火”。境内年产260万吨的蕲南煤矿和年产200万吨的蕲东煤矿,宛如两支火炬矗立在古蕲大地上。地下埋藏的火,开采的是火,人们心中燃烧的也是火。站在蕲县古城上,便少了历史的沧桑感。往事越千年,竟如昨天和今天!
了解更多宿州历史、发展、规划、旅游、新闻资讯、吃喝玩乐,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搜索:这里是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