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江苏-8
标签:
杂谈 |
第八天前往虞山风景区,也是太湖风景区的一部分。先来到山下的兴福寺。始建于南齐,大同三年,537年更名兴福寺,唐朝又称为破山寺,由于疏于管理,毁坏后又重修。咸通九年868年改为破山行福寺,屡有兴廢,八零年代修复,现能保存唐代的十颗经幡。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开放寺,寺中很大有正殿,偏殿和花园,里面有许多信徒在做法事。
坐缆车直达山上观景台,视野开阔,湖泊纵横,农舍成片,旧宅深院交错相互映衬,湖面舟帆悠悠尽收眼底,湖中小岛有条公路直通对面,山上塑有两只石牛,一卧一立,面对湖面,憨态可掬

剣阁明代嘉靖年间监察御史钱籍始建后毁坏,1934年在原址西建一座石亭,1988年重建,再现古剣阁的雄风,分上下两层,各层均有长窗18,半窗30,上层还设有回廊,可登临俯望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风光。藏海寺位于佛水岩上,历史悠久,宋代原为觉海庵,明代称为佛水东庵,清初更名为藏海寺,咸丰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有回复,文革中尽毁,1992年到1997年重现历史。现有大雄宝殿,大悲殿金碧辉煌,东园中的花木长廊引人入胜,在剣门诸景的陪衬下,更显雄奇壮美。原报国院与长海寺和二为一,是佛教,道教合一的寺院。



坐缆车下山前往文化旅游区古里镇,下车时正下小雨,在镇中餐馆午餐,小餐馆装修古色古香,每个椅背上都有西施浣纱图,饭菜很有特色,价钱也实惠。


古里是有750年历史的文化名镇,大家在铁琴铜剣牌楼前合影,此楼是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原来四进现存两进,两侧廊道相通成走马楼式,第一代楼主瞿兆基,就读于游文书院,被当地人称为贤明之士,在乡里敬老爱幼,乐善好施,在其父藏书的基础上,广泛购置宋元善本搜金石古玩,收藏苏常两地之书,历时十年,积书十万余卷,书斋取名怡裕斋。这里负载着瞿氏五代人的守护,穿越200多年的书卷飘逸,流淌着脉脉文化清泉,弥漫了缕缕的书香,瞿氏五代人的悉心收藏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后代人也多有成就,成为受人尊敬的名人。园内还有刻字坊,为印书方便,后楼有图书馆,书籍很多,书卷气十分浓郁。




铁琴铜剑是楼主钟爱的金石古玩,唐宋年间的宝物令人向往,铁琴为木质,外以铁皮为衣,长120厘米,上面可扣七贤,背面有长方形小孔,上刻“金声”之篆字,原物在国家图书馆。铜剣光绪四年1878年有记载,匣中剑气光犹烛光,后遭战火遗失,瞿氏几代人一直将铁琴铜剑作为镇库之宝。虽是赝品,仍在藏书楼内,后来声名更加远播。



楼前广场是南宋1265年全真道教院所在地,文革中道院被毁,仅存石柱一对,高3.7米,0.44米见方,内侧有碑文,原来的戏台,在2015年重建。广场上有个大的象棋盘,有学琴的国学院,书院书画满堂,是中国的琴棋书画四大国宝齐全名符其实的文化古镇。


出了古镇前往吴江,在车上又下起了小雨,入住黎里宾馆后雨仍未停,但大家兴趣不减,安排好行李,顾不上吃晚餐,开始了游览。黎里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在496年吴越发生携李之战,如今仍留下战争的印记,南宋建炎年间,黎里已成镇,明朝成为大镇,清嘉庆年间成为江南名镇。古镇依水而居,依水成市,二点儿五公里长的市河,两边仍遗留南宋的桥梁,元代的棂星门,明清的驳岸河埠缆船石,多进的宅院和弄堂,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独到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夜幕降临。烟雨中的古镇。清新而安静,在这乡水悠悠的小镇,多情,迷离,在这迷蒙的烟雨中,漫步在街里,淡泊自然朴素,街中长廊挂着红灯笼灿烂夺目,打着小伞行走在挂满灯笼的小街上别具魅力,一幅壁画中老师正给学生讲学,显示了古镇的文化气息,那些掩映在灯光后的店铺餐馆卖着各种小吃,我们在镇中解决了晚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