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案例分析 邵芸菲
(2018-01-09 13:19:30)分类: 过程性材料(活动记录、报道、 |
案例的产生: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年级阶段遇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同时相遇问题不仅仅包括相遇,还有追击、同向等问题,我觉得这类问题的原型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就应该从我们的现实情况中来分析理解题意。
学习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词的关系;
2、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重难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我在之前的课堂上就发现学生不会找到数量间的关系,在苍白的文字面前显得不知所措,,速度x时间=路程,这个速度究竟是什么速度,时间是如何确定的,路程是多长的一段,这都是学生搞不清楚的。这个时候如何有一个动态的演示出现,学生会特别的有画面感。所以我觉得要给孩子多一些理解的途径。
案例的实施
比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准备了一场课堂上的相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案例
(1)汇报信息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请看!自由读题。(学生看题)
师:从题中,都发现了什么?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1:4 分钟相遇。
生2:小明和小芳
生3: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听起来还蛮复杂的。我们来演示一下上学的过程,你们说好吗?
全体生(开心的):好
(2)演示过程
(找两名学生当小演员,介绍角色,定位置,拉彩带,并用彩带表示他们行走的路线)
师:小明和小芳马上就要从家里出发啦,有什么要提醒的?
生:同时(有什么方法)、相遇、方向、快慢……
师:现在我们帮他一起数。预备,开始!(学生演示)
两位同学分别从两端往中间走去,同时后面各跟一个一个学生帮着拉彩带,走完后,拉出来了一个完整的线段。
师:他们表现得怎么样?
生:很好。(请学生回位)
师:我们观察他们走过的路线,是一个什么?
生:一条线,可以看成一个线段图。
(3)整理信息
过渡:生动的表演来自深刻的理解。那我们是不是每遇到此类问题都像这样,找几个人演示一翻呢?
生:不需要。
师:太麻烦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呢?生:画图(好方法)、列表(已经学过)。
师:请同学们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大家试试看。
(4)出示另一道相遇问题
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淘气的步行速度是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 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多久能相遇?
师:解决相遇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分析,你能把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同桌合作画线段图后全班展示。
结论: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梳理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学具动手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理解相遇问题;根据实际的路线图,抽象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通过比较、概括、推理、综合等思维方法,学习、运用、发展其逻辑思维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画概念图和线段图,促进其知识系统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