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廖”姓最早的得姓始祖

(2017-11-26 11:40:49)
标签: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汉字文化

古文字解读

姓氏文化

分类: 姓氏汉字之源

“廖”姓最早的得姓始祖

颛顼后裔祝融吴回的重孙廖叔安

朱金才 

“廖”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五十(或说三百四十二),在2016年排名跃升为第六十六位。

下面左边“廖”的字源及演变。

  http://s13/mw690/006GPsAzzy7g6xWGQpKbc&690

权威姓氏著作认为,“廖(liào”、“飂liù”通用,“廖”姓由“飂”国“飂”姓演化而来。“飂”表示高风,风疾速的样子,高风即西风,所以”人以高风为图腾。但是,没有形象的高风无法作图腾。它又认为,“廖”姓又由“蓼”国“蓼”姓演化而来“蓼”是一种水草,所以“蓼”人以水草为图腾。它不直接解读“廖”,因为《说文解字》说:“廖,人姓。从广,未详。”也就是说“liù”的用法不清楚,没有办法解读。

依据权威姓氏著作,姓氏资料都说夏代就有“飂”国,西周初则有,而古代通用,或者说”通“”,所以“飂”国、就是“廖”国,“飂”国、国君的后裔就成为”氏。但是,“”字到秦代小篆才出现,夏、商、周三代不可能有用“”字命名的国家。“”字、“”字倒是金文就有,不知先后,但是一定是出现在liù”字之后。”、“”、“”都是由liù”字衍生出来的,“”是”、“”、“”的本字,先产生的、简单的”可以“通”当时还没有出生的或者后产生的、复杂的”、“”、“”,而“”、“”、“”之间不能互相通用,尤其不可能用还没有产生的字“”去“通”已经产生的字“”。

我认为,夏代出现的是读音为liù”或“liào”的国家,到商代末期或西周初年发明金文”后才有可能写作“”,它可以通”、“”、”,表示“”、“”、”的含义,而当“”、“”出现后史书上才用上”国、“”国,显示”国、“”国的命名原因。因而是后来的史书用后来产生的字来表述早就出现的国家。而”国、“”国的子孙最后都放弃国姓”、“”而改成“”,应该是另有原因的,必须解读“”。而须要先解读“”。

”上部是“羽”,下部有人也认为是“羽”,所以“”表示鸟高飞的样子,因为翅膀煽动而生风,所以翏翏”表示远远袭来的风声。但是,”下部不是“羽”,而是““廖”姓最早的得姓始祖.“廖”姓最早的得姓始祖画的是人,人前三撇(最初两撇)表示长长的胡须,因而“廖”姓最早的得姓始祖表示年老的长者”上部的“羽”好像在人的头顶上,似乎表示戴羽毛头饰的年老族长或长者或神巫。但是从最早的金文字形看,“羽”并不集中于头部,而分开于双手,表示双手举起羽毛。因而“”显示年老的长者或族长双手举起羽毛,表达族人的共同愿望:像鸟儿一样飞起来,飞到高空自由飞翔,所以”表示像鸟儿一样升到到高空飞翔,也显示对高空辽阔空间的向往,而高空辽阔、空虚、寂静。

因此liù”加“风”成为“飂liù”,表示高空的风,高速的风,风速很大。”加宝盖头成为“寥”,强调房屋空间高大,空旷寂静,如“寥廓”、“寥寂”;也表示里面很少有挥舞羽毛的长者,形容少,如“寥寥无几”。“”加“骨”成为“liáo”,表示骨的空隙处,或骨空间的穴位,或有空间的髋骨”加草字头成为“蓼”,形容植物高大,“蓼”也表示一种水草,“”只是表声。

”加广字头成为“廖”。“广”本来是依靠山崖而建的四周无壁的敞篷大屋,因而表示宽大的房屋,引申为宽大的、宽阔的,所以“廖”可以通“寥”。但是“寥”不可以取代“廖”,因为“廖”表示在山崖下四周无壁的敞篷大屋主持祭祀或公共活动的族长或长老神巫或长者,因而成为姓氏专用字。

最早的“廖”姓源自颛顼后裔祝融吴回的二孙子惠连亦名参胡)、彭祖的二哥。惠连后裔先姓董,后有姓己的,所以有说出自己姓的,也有说出自董姓的。惠连的儿子叫叔安,夏朝时,封于liù建立liù”国,称为liù叔安L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西周初为周吞并这应该是”国。后代有的史书写作”国。据说,叔安传三十七世到春秋时期以后,飂高字改写为字而成为,但是实际上春秋时还没有”字。不过后代写作是有原因的,因为叔安的封地(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四十五公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势飂山后改称廖山,古代建有廖王庙),山口是冬天风速较大的地方。但是,也可以写作“蓼”,因为附近还有一条小河,就叫作蓼阳河,生长蓼草的河流。所以后来史书上有了“蓼”国。至于改为姓“廖”,是因为“廖”表示主持祭祀或公共活动的族长或长老神巫或长者,是领袖人物,适宜作姓氏名称,而叔安的祖父、吴回是火正——管火的“火神”祝融,叔安的大爷是昆吾国国君,三叔彭祖是大彭国国君,用“廖”就强调是族长、首领地位。所以“”国、“蓼”国后裔都改姓“廖”。这支董姓“廖”氏,有3000多年历史了。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河南廖姓尊为该支廖姓始祖

其后的“廖”姓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也有2600年历史了。皋陶是颛顼的儿子,字庭坚,偃姓,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为尧舜时代的刑官以正直著称。据说,他利用一只名为獬豸的独角神羊断案,准确无误,后世传为美谈。后来在秦、汉以降,刑狱之官都戴獬豸冠,就连清朝时期的御史、按察使的补服也都绣有獬豸的图案。在大禹治水期间,皋陶和伯益发动东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于崇山(今河南嵩山),后世祭祀如帝王之礼。西周初其后裔被封在,蓼国古城在今河南固始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蓼国之后有廖氏。

还有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武王灭商并且吞并”国后封周文王之子伯廖于古飂国之地在今河南唐河南的湖阳镇,春秋初灭于楚国子孙以国为氏。

还有出自他姓他族改姓的。

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弃官隐居于黄河西北维阳(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甘肃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到战国后期秦昭王时,四川地区的巴夷少数民族中中也出现了廖姓,后来成为川中大族。因此,我国的廖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加入廖姓群体中的主要事件还有:宋朝时广西环江、贵州荔坡一带的抚水州民即今毛南族先民中出现大批廖姓,清朝辽东地区的蒙古人也多取廖姓作为自己的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廖姓汉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