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饷”、“飨” ——有饭同吃,有福同享
标签:
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古文字解读汉字文化中国文化的灵魂 |
分类: 汉字的正说、戏说与趣说 |
《汉字的正说、戏说与趣说》
朱金才
五、以仁为本
7.“享”、“饷”、“飨”
——有饭同吃,有福同享
一方面要有难同当,同舟共济,另一方面要有饭同吃,有福同享。下面是分享、共享、同享的“享”的古文字:
下面是“饷”字:
下面左边是“飨”的一种古文字,右边是一个族徽:
族徽下部画了桌子,上部画食具,两边画伸手共同进餐的人。族徽是图腾,表示所崇拜的东西,这里是表明,“飨”是一些部族、地方崇尚的一种行为。
一是好客促进社会和谐的习俗。陶渊明《桃花源记》写渔人到了桃花源,见到的第一个人“便要(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然后“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过了好几天。原来属于中国的西伯利亚某半岛的土著民,过去有个习俗,只要有人来到家中,即使原来是仇人,也就是贵客,不仅会热情招待,而且负有保护他不受他人侵犯的责任。
二是乡人交流、联络感情的行为。在一些节日尤其是春节、社日,同族人、同村人、同乡人搞大规模宴饮。譬如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社日大规模祭祀之后就是大规模宴饮。王驾《社日》描写:“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家家都有醉人可见家家都参加了。现在没有社日社祭活动了,但是.有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乡人集体宴饮的村宴、镇宴、区域宴风俗,有的多达两千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