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侯(矦)”姓最早源自

(2017-09-16 07:26:28)
标签: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汉字文化

古文字解读

姓氏文化

分类: 姓氏汉字之源

“侯(”姓最早源自

黄帝的史官仓颉的侯冈氏

朱金才 

“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二百三十,在2016年排名跃升为第八十二位。

下面左边是“侯的字源及演变,右边是等候、时候的“候”的字源及演变。    

http://s7/mw690/006GPsAzzy7eh1gBMoua6&690

对于“侯(字源可以有两种先后相继的解读。“侯(”字的甲骨文、金文(前四个)下部是箭——“矢”,上部是“厂”,区别在于“厂”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http://s14/mw690/006GPsAzzy7eh1iLXLD3d&690

本来“厂”是山崖。 譬如上面第一个就是“厂”的字源与隶书,本来指崖面突出、崖底宽广可以供人居住的石崖  第二个是“崖”的字源及隶书,本来画山崖“厂”和“圭”——高耸的岩壁。第三个是“仄”字,本来画侧着身子歪着头小心经过山崖间的石壁窄道,以此表示狭窄。第四个是“危”字的字源及隶书,画“厂”上下各有一个人,表示人在崖顶担心有坠崖的危险;人在崖下担心有被坠石击中的危险。

“侯(”左上部是“厂”——山崖,右下方是——“矢”,表示带着弓箭埋伏山崖,守候猎物。有的金文上部加“人”,强调是猎人的行为。因而“侯(”是“候”的本字,表示等候,后来再加“人”另造“候”字,强调多人合作,分头观察猎物出现征兆,及时抓住出击时机。因而“候”又表示迹象、征兆,时机、时候,如“征候”、“天候”、“火候”、“气候”、“候鸟”、“时候”;还表示观察、观看,如“候风地动仪”、“侯天仪”,引申为看望、访问,如“问候”。

“侯(”却改为专门表达王、侯、将、相的“侯(”。公、侯、伯、子、男,“侯(”是二等爵位。那么“侯(”为什么又能表示二等爵位了呢?原来“”改为表示用箭射击的靶子——箭靶,立在山崖下或空地上,在兽皮上画鸟兽的形状(称为”)或靶心(称为“正”)。因而“侯(”表示箭靶或者射击箭靶。《小尔雅·广器》射有张布谓之矦。《说文》,春饷所射矦也。《诗·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靶心)兮。"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射侯是贵族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还发展为一种选拔诸侯等的大礼——“大射”。《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因而“侯(”转而表示诸侯的“侯(”。

但是,最早的侯(”姓却不是出自诸侯,而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因为他原称侯冈侯(”前面说过,本来指可以守候猎物山崖或者在山崖守候猎物。而“”呢?下面是“”的字源及演变。前两个是金文。

http://s2/mw690/006GPsAzzy7eh1kguFH71&690

”字下部是“山”,上部是“网”,表示野兽经常活动因而猎人张网设伏的山脊,如“景阳冈”、“山冈”、“冈崖(山岩)”、“冈岭(山岭)”、“冈峦”、“冈陵”。显然,仓颉侯冈氏族原先生活的地区一定有侯(”“”,他们曾经在山区狩猎。据说侯冈氏原来居住于陕西泾阳一带,泾阳北部和西北部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南面也有山脉,中间形成较为低洼的地势侯冈经历尧周,子孙分散,其后裔中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简称为侯氏。其中一支侯氏移到华阳今陕西洋县北,春秋时东移到侯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的缑氏镇。这支侯姓的历史有5000年历史

第二支侯(”姓源出姒姓,是夏禹后裔,这开始与诸侯有关禹出自夏后氏族,姒姓,建立了夏朝。其后裔中有封于侯,因以为氏。此侯国之故地或在春秋时的侯氏之地,今河南偃师东南的缑氏镇,侯国应是夏商时小国。夏末国君桀有臣侯侈(一作哆),可证侯国在夏朝的存在。姒姓侯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第三支侯(”姓源自姬姓,是周文王后裔另外,西周初,西周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史称唐叔虞,后改封晋侯,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成师,曲沃越来越强大,造成了晋国分裂的局面。又经历晋孝侯、鄂侯、哀侯、小子,到晋缗侯,于公元前678年被同族的曲沃武公所灭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当时,郑国有侯宜多、侯多羽,鲁国有侯叔下、侯妃,齐国有侯朝,魏国有侯嬴。这支侯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他们尊晋缗侯我得姓始祖

另外,公元前806年,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之后为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建立了郑,都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武公之后为郑庄公,庄公之弟叔段谋反,为庄公所伐,北渡黄河逃到共邑,今河南辉县,史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共叔段之子共仲为侯氏。共仲后裔侯宣多为郑文公时重臣。这支侯姓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侯(”姓源自羋姓。春秋时羋姓楚公族中也有侯氏。

还有出自外族改姓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定居中原,改鲜卑族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等氏族均为侯氏,其族遂成为汉族,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