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最早源自炎帝的大臣白阜
标签:
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汉字文化古文字解读姓氏文化 |
分类: 姓氏汉字之源 |
“白”姓最早源自炎帝的大臣白阜
“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二百六十七位,在2016年排名跃升为第七十三位。
下面上部是“白”的字源及演变,前四个是甲骨文,其后四个是金文。下部是“曰”的字源及演变。
http://s11/mw690/006GPsAzzy7dOo869Lkea&690
http://s14/mw690/006GPsAzzy7dOo99zY15d&690
有人认为,“白”的甲骨文字形像“日光上下射之形,就是太阳发出光线”;有人认为,“白”画的是初升的太阳,表示日光是白色的,或者天色已白。但是,“白”画得并不圆,不像太阳,更没有画光线。有意思的是第七个字(金文)画鸟嘴吊着“白”(放大于下),显然与太阳没有关系。有人认为,“白”画的是脱去谷壳的米粒,洁净莹白;有人认为,“白”画的是柏树的果实,柏树的果实是白色的。但是,这就没有了准头,以此还可以说像脱去壳的葵花籽、西瓜子、南瓜子,而且第一个甲骨文却画了重叠的两粒,是为什么?有人认为,“白”画的是人手大拇指,大拇指在五指中居于首位,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但是,画得不椭圆,不像拇指,而且这与“白”的字义无关。
http://s15/mw690/006GPsAzzy7dOoaCCXI7e&690
第七个“白”字(金文)为什么画鸟儿从嘴里吐出舌头呢?表示鸟喋喋不休地鸣叫,比喻人喋喋不休地说话。所以第一个甲骨文画两个重叠的舌头,第二个表示三个舌头重叠,强调喋喋不休。
因此,“白”的本义是表示费尽口舌,极力说明,如“表白”、“辩白”;引申为禀告、告诉,如“便可白公姥”、“说白”、“道白”。由喋喋不休是为了说明白引申为明白的、清楚的,如“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需要喋喋不休地说白,也是因为没有说明白,由没有说明白引申为没有彩色——指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如“雪白”、“白色”、“白米”;从而引申为比喻纯洁,如“一生清白”、“白璧无瑕”。另外也由没有彩色引申为空的、不存在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如“空白”、“白卷”、“白开水”、“白手起家”;没有成就的、没有价值的、没有效果的,如“白忙”、“白说”、“白搭”、“白费劲”;没有付出代价的,如“白吃白喝”。
“白”作为姓氏可能与明白、清楚、清白、纯洁有关。
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中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有一个大臣叫白阜,头脑清楚,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消除障碍使河道没有阻碍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这是最早的白氏,有五千多年历史了。
另一支出自芈姓,也是出自熊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的后裔陆终氏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后代建立楚国。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把熊胜召回国,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白公胜后来发动政变,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第三支出自嬴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
第四支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名丙,字白乙。一说为蹇叔之子),成为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率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后勇,三年后,率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还有他族改姓“白”的。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回族易卜拉欣的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满族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有改姓白的。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