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2020-12-11 10:11:10)一、课题的提出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同时《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
但在近些年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学习困难学生,我们往往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忽略了一些计算较差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无论从计算速度,还是计算的正确率上都很难做到合格的水平,往往我们在他们身上花了不少很多的时间和力气,但是他们的计算的能力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改观与进步。从这一意义上讲,对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颇有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着眼点就是针对一些计算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研究与调查,从而发现产生此类状况的原因,进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使其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培养出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兴趣,促使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上都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培养出良好的数感,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困生行为习惯、学习方法、作业情况、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产生计算困难的主要原因。
2.通过研究寻求提高学习困难学生计算能力的相关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3.在研究中,不断培养自身的教科研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研究方式方法:
1.搜集研究法
通过读大量的教育教学的文献,从多方面、多角度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整理对比,获得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平时对学困生行为习惯、学习方法、作业情况、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跟踪调查,发现造成其计算能力弱的原因。
3.对比研究法
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修正,定期的检测,经过不断的成效对比,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提高策略。
4.分析总结法
对资料进行实时的分析与整理,并在平时及时的进行小结、反思与总结。
五、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不同班级学习困难学生计算能力的抽样调查,对成因进行了整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口算能力弱:在调查中发现,凡是平时笔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口算时无论从计算速度上,还是正确率上都相对较差。由于笔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所以口算不好的学生,就会出现一步错,步步错的连锁反应。
2、算理模糊: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算理还较为模糊,如:计算乘除法时“0”的处理,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小数点”的位置等等,导致计算错误。
3、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抄错题、竖式没有对齐等。
4、许多计算技巧,只有在题目中要求简便运算时,才会去思考,不能很好的去将计算技巧运用到平时的计算中去,造成计算准确率低,计算速度慢。
5、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做完题后,没有进行验算的习惯,包括一些在班里平时计算能力较高的学生。这也是导致准确率低的一个原因。
6、做计算题没有耐心,敷衍了事。由于计算相对较为枯燥乏味,部分学生出现了,厌烦、懈怠的情况,尤其是碰见较为复杂的计算题,更是完全失去了耐心,从而造成了计算的错误。
六、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方法与实施策略
1.口算是基础,做到常态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是数学计算的基础,往往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学生计算能力的水平。由于计算训练相对较为快捷、方便、多样,用时较少的特点,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无时无刻都可以渗透口算的训练。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专门设置了课前3分钟口算比赛,形式也是各式各样,如:开火车、结对子、接龙、你出我答、四面开花等等,通过比速度,比准确率,比进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能力,并且我们学校还开展了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的“乐学杯”速算比赛,通过同年级不同班的比赛设置不同的奖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们的口算确实有了很高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
2.笔算是常规,做到程式化。
笔算是计算的常规,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百分之八十的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由于笔算相对口算来说较为枯燥,形式也没有口算那么多样化,因此,平时无论在班里成绩如何的孩子,常常会出现粗心,不仔细造成笔算错误的现象,如笔算整数乘除法时,出现口诀错误,加减错误,0的个数错误等等,笔算小数乘除法时,小数点位置点错,少写或多写零等等这些错误。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结成小组,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方式进行绑定式学习,我们平时会将学生根据计算能力的高中差结成小组,每天课下要完成5道笔算题,由小组负责人负责集合,大家共同出题,帮扶的方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能做到日日练习,日日进步的效果,并且一周会利用课上10分钟的时间,进行笔算竞赛,成绩按照小组取平均分,进行排名攒星星的方式,来激发每个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求胜心,每次比赛完毕,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的去看自己小组的排名,积攒星星的数量,情绪十分高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那些学习较为困难的孩子们无论从计算的速度,还是准确率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算法不局限,做到多样化
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计算来说,计算的方法也趋于多样化,往往一道题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所以在平时常态化的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会使枯燥乏味的计算变得多姿多彩,使较为沉闷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当今教育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使数学的学习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应该内化为数学素养,避免学习的模式化,工厂化。对于计算算法的多样化正是让孩子们打破常规,发挥自己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计算44×25的过程中:
=4×11×25
=4×25×11
=100×11
=1100
每个学生在学生过程中都在积极的探索,成绩较差的也可以列出比较常规的方法,成绩较好的更是百花齐发各式各样,同时当方法列出后,大家也会对他们的列式进行讨论,来说出优缺点;这样会使无论平时基础如何,会给所有的学生带来乐趣,使每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也都可以从原本枯燥的计算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学习中去。
4.计算习惯很重要。
往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不太注意计算习惯的培养,其实不良的计算习惯,也在平时的计算错误中占很大的比重,如在计算过程中未读懂要求,题目看错、抄错题,做完题不验算等等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常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中证明,其实许多学生并不是不懂算理、算法,但总是会出现计算错误,这都是由于长年以来积累的不良计算习惯造成的,所以在这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训练。
(1)书写要规范,格式要正确。
在计算时小到每个数字的书写,小数点的位置、大小,加减乘除符号的写法,大到笔算竖式的对齐,脱式的格式,都要求不管是平时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还是在草稿纸上计算都要严格按要求书写,建立自查自纠本,每次计算完毕后,记录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务必做到认真对待每一道题。
因为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想要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势必要将这些不良的习惯,加以修正。
(2)一看、二想、三对照、四验算
为了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我要求学生在平时计算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一看、二想、三对照、四验算。
一看:当看到一道计算题时,首先要看这道题的类型
二想:确认题目之后,不要急于下笔,要去思考完整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要点对位置等等。
三对照:刚计算完时,要与原题进行对比,看是否有抄错符号,抄错数字等现象。
四验算:做完上面三步后,必须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验算是最容易被学生们忽略的步骤,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测验时,许多孩子会在还剩大量考试时间时,由于卷子已经做完,无所事事,不去验算检查,结果卷子发下来后,发现计算题有大量的失分,所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在平时的课上,老师在讲到计算时,也会要求学生必须计算,将验算渗透到每一节与计算有关的课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基本上都养成了验算的好习惯,在计算的正确率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5.课堂创设“矛盾冲突”,激发学习动力。
(1)充分利用学生个体因素,凸显矛盾冲突。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要从大脑中提取经验作为接受新知识的固着点,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通过调整积极解决这些冲突,并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主动营造矛盾冲突,让学生解决矛盾冲突,以达到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学生群体因素,凸显矛盾冲突。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因为认知水平、感性经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诸多不同的地方,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也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讨论和学习的欲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巧妙激化这些矛盾冲突,点燃学生思维差异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地交流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3)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制造矛盾冲突。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多少、已知未知、有限无限、曲直、扩大缩小、整体部分,等等,都存在矛盾却又一致的地方,只要巧妙地设计矛盾冲突,不仅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且能有效地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激情。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各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学生的收获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游戏、竞赛,结对子等等,使枯燥乏味的计算,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大大激发了那些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并且在计算的各种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对不同班级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跟踪调查中发现,无论在计算准确率,还是计算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私下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孩子,从最初对计算的厌烦,变成了对计算的喜爱,从最初对计算的恐惧,变成了对计算的期盼,可以说通过一年的训练,许多学生从本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并且由于兴趣的趋势,学生们对计算的学习,已经由原来的灌输式学习,变成了自动式学习,许多家长也反映,孩子特别喜欢计算,每次回到家中都会和家长比一比看谁算的对,看谁算的快。
2、教学思维的转变
(1)理念在转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无形中使我树立了新的教学观、评价观,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2)行为在转变
在课堂中将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将自主权留给了学生,将灌输变成了自主探究。
(3)能力在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个,通过读一些著作,参加一些座谈、培训、实践研究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实践,使我不但在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上有所提高,而且也掌握了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八、课题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如何正确引导算法多样和最优化的关系
算法多样化就是为了训练孩子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种想法,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可以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可是,我在平时课堂的案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个别孩子过分追求解题的多样化,无论方法是否适合都要去用一下,甚至有的方法极为复杂,完全脱离了多样的意义。如何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还是我下一阶段应该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2.评价方式有限,而且费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已经研究出了一些适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但许多评价方式还是略显单薄,而且不够科学,并且有些评价工作操作起来不太便捷,十分费时。所以如何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有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总之,对于学生更好更快计算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精细的长期的工作,这次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并不是结束,而是刚开始,除了继续坚持执行上述的可行性方法以为,还需要继续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去探索,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