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本派文集《斗转乾坤·理法述真》选登(一)
道家宇宙无极学说
中国道家文化渊远流长,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尤其是道家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对中华民族整体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源泉。
对于物质世界本原的理解,道家认为是“道”。道家的主要理论思想基本上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和周文王的《周易》。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本体;“德”是“道”的体现,是万物的基本特性(即变化规律)。“道”衍化了宇宙自然万物,宇宙大者无外,小者无内。宇宙中的自然万物依法于“道”,即“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道”无私无欲,虽生育无限宇宙,化生天地万物,而不居其功。道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洪元、太初、太始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其理论依据便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混元混沌开辟劫运部》及《太上老君开天经》等经书均有关于“道”的衍化过程的论述。其中,以《太上老君开天经》讲得最为清楚。对“无形大道”化生宇宙万物的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经》中说:在未有天地之时,“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那时,“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形无象,自然空玄。……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处,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生”。而后,入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时,未有天地,虚空未分,清浊未判。“洪元”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一大世纪。“洪元”即是“道”,也是“一”,或为“元气”,道家用无极图——“O”来表示。
老子的《道德经》认为:无极之虚无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化出阴阳二气,二气和合生化出中和之气,阴阳和三气生出自然万象万物。而万象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的和谐状态。“道”是处于永恒万有运动中的宇宙,它的本质属性是生成天地、万物、和人类。道生混沌一气;一气分化阴阳,为一生二;阴阳变化,而生天、地、人,为二生三;三才既具,万物资生,为三生万物。万物内涵阴阳,即负抱阴阳,阴阳在冲和之气中得到统一。
《易》经中的“无极生太极”和《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有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还有《纬书·周易乾凿度》云:“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四库本《周易乾凿度》文作“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纬书·周易乾凿度》文为“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纬书·周易乾凿度》文在“重浊者下为地”下作“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
如等诸篇,在古中国哲学中,都是属于宇宙生成论说的。由于我们的祖先是从反映论和反应论,仰观俯察、近取远取的实践中认识、观察世界万事万物,从整体上用“象”来比拟;如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即太极是在总体上观察,先认识把握大局,一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事物得到简化,一目了然,再细化,从阴阳,正反两方面看事物的盛衰存亡、进退消长动态变化,再细化,就是所谓大衍之数了。
易学象数体系中,阴阳八卦是象,虚虚实实,有无并存。在有无之中,生生息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不受认识的局限,无中生有,有复归于无……宇宙无限,认知无穷,却皆跳不出“周易大衍象数”方圆之外。
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为善即得天佑,为恶即得天谴。对于人生的看法,也是道教教义的主要内容之一。道教的人生观是由道教的宇宙观所决定的。正是由于道教是一个信仰老子之“道”的宗教,因此道教的宇宙观离不开“道”。又由于人生观是由宇宙观所决定的,因此道教的人生观也同样离不开一个“道”。
“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关系”为中心来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一种超时空思维方式,体现一种人类追求身心彻底解放的人生境界。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思想之归宿。
道教宇宙观、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为构建宇宙世界和谐提供了思想源泉。道教认为道生育宇宙万物,万物相滋相长,最终又回归于道,在往返循环中得到了和谐统一。道教认为万物齐同,三才相盗,道法自然,社会的所作所为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破坏万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而维持整个生态的平衡。
《道德经》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老子,作为周朝的“柱下史”和“守藏吏”,对当时的“三易”颇有研究,综观洋洋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无不暗合易学的阴阳思想,而且立于阴阳之内又不为阴阳所拘,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位洞晓阴阳之道,善于运用“易道”的大宗师,是一位“易道”的实践家和学术家。
从三千余年的道学史来看,“易学”与“道学”息息相关,并互为依存。易学的发展与延续也与道家人物关系密切。五代时期的陈抟作为一位著名的道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易学大家。著名的易学大师邵康节便是其第四代传人。从《易》学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出现过几个断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宋朝以前的大断代。当时,一代儒学巨子朱熹为了篆写《周易本义》,曾托其好友蔡元定远赴四川,从四川一位姓刘的道人手中得到了“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等十四幅图,从而奠定了“周易”完善的“先后天学体系”。尤其是易学发展到今天,“易”与“道”更是不可分,太极、八卦已成为道家的专用品,而“易学”的儒家部分反而只在学术界延续、生长,世人则知之甚少。
《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氤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合和,而道体自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