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研究
由“阅读”遇见“悦读”
研究课题:和大人一起读之《孙悟空打妖怪》课例研究
研究的意义: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阅读关联着一个人的气质、胸襟、品格、智慧、个性。当然阅读也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本。古今中外,许多名家都提出阅读的重要性,许多事实也证明了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部编版教材加大的课外阅读的力度,新增栏目“和大人一起读”,首次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体系,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举措,体现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编者意图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教学,使课内外阅读贯通,给学生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研究这一栏目对于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立课题:作为一线教师接触部编版教材已经将近一年,在教学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时从一开始的困惑,到慢慢的摸索实践到现在积累了一些经验。在确立微型课题研究之初就想到了这一栏目,将近一年的教学经验无法通过微型课题做全面展示,于是我想到了做一个单个的课例研究,通过点带到面,将在这一栏目课外研究积累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通过一节公开课课例研究进行展示。研究过几个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材料后,我选择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和大人一起的儿歌《孙悟空打妖怪》,这是一首活泼有趣、节奏明快、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于是我确立了微型课题研究题目:和大人一起读之《孙悟空打妖怪》课例研究。
第二阶段:文献理论学习阶段。
在确立课题之后,我并没有盲目的开始准备教学设计,而是通过借阅购买相关期刊杂志,在网络观看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经典课例和课堂实录,在积累信息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编者设计这一栏目的意图,为什么不是让孩子自己读,而是要和大人一起读。
我想对于阅读,每个人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孩子阅读的初始阶段,必须是有媒介的,比如父母,亲人,老师等,即是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世界的人,或者说是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也就是说,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孩子在听大人读,或读给大人听的过程中,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音作用下,对文字产生亲近感,对阅读产生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们能够终身阅读的最大动力。
在理解编者意图之后,我也确定了《孙悟空打妖怪》这一课教学设计和研究方向,主要目标就是如何通过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亲子共读走向自读,由阅读走向悦读。
第三阶段:行动阶段。
1、围绕课例研究目标、完成《孙悟空打妖怪》的教学设计。
2、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成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课件后,进行多次的组内磨课,通过磨课和组内老师进行研讨,听取组内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建议,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现问题。不断修改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课件,以求最大程度的完成课例研究目标。每一次磨课都做好反思记录。
3、进行校级公开研讨课展示。在进行多次的组内磨课后,在学校上公开研讨课,全体语文老师参与听课评课,课后对与这节公开课是否达到了课例研究目标及时做了全面反思,听取每个年级组的评课意见,继续完善教学设计课件。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1.认真总结本次课例研究成果,并在今后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推广发扬。
2.认真分析课例研究过程,进一步掌握研究方法,不断提高课例研究能力。
3.做好课例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有关和大人一起读资料,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和各种教学课例,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在课余时间,课堂教学中利用和大人一起读教学材料,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摸索这一板块的教授模式。
3、公开课展示。上一节和大人一起读校级公开课,在磨课和展示过程中,听取经验及时反思,加深对这一栏目的认识和理解,找到更好的上课模式。
4、集体教研法。在年级组内组织集体教研,交流分享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栏目的想法和建议。
5、经验总结法。总结课堂教学中取得的心得体会、及时反思不足之处,对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进行总结和提高。
研究成果:
本次微型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就是如何通过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亲子共读走向自读,由阅读走向悦读。《孙悟空打妖怪》这一课例的教学设计也是围绕这一栏目标进行反复修改,从确立课题到准备资料再到设计教案、多次磨课,最终呈现出了一节完整的和大人一起读研讨课。这个过程中我收获有颇多。
1、让读书声贯穿课堂,注重读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和大人一起读,说到底是一节读书课,应当以读为主。在设计这一栏目教案时应首先关注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朗读安排要有梯度有层次还要兼顾多样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才会对这一栏目的学习增加兴趣,由指导读变为主动想读。针对《孙悟空打妖怪》这首节奏明快的儿歌,我首先安排了自由读、指名读、分组比赛读,保证学生能把儿歌读通顺读流利。其次播放了亲子拍手共读视频,学生模仿拍手读,师示范踏脚打节拍读、学生再展示更多的打节拍读儿歌方法,再到师生合作读、分组读、开火车练习读。这样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特别是拍手读、拍肩读、跺脚读,老师带着一起做着节拍操读,孩子们读的满心欢喜,学的轻松愉快。
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有人说,他们是在用身体阅读。他们的阅读,不是理性的,逻辑的,而是感性的活泼的。所以在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时,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孩子的这种阅读特性,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感受。
2.以课堂师生共读为例,带动家庭亲子共读。
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是需要三方参与的,即孩子老师和家长。但部分家庭阅读氛围没有形成,家庭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间接的引导和示范回家之后应该如何和家长一起朗读,在上课时我一直强调我就是孩子们在学校的大人,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朗读,并提醒他们回到家之后和家人也可以这样读,让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老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
上完《孙悟空打妖怪》后我收到了很多家长发来的亲子共读视频,几乎都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练习过的读书方法,甚至孩子们用同样的方法读了别的儿歌。看着视频中孩子们依傍着大人,和大人一起,拿着同一本书,目对同一篇文章,嘴念同一行文字,是那种真切的和你在一起的感觉,亲子共读让孩子和大人拥有了共同的阅读记忆,这种记忆将阅读和愉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充盈着幸福感。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我想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自愿地反复的去做。这样孩子就会不知不觉走向我想读,我要读的主动阅读境界。
从一开始接触这一栏目时,我一直尝试着用课堂带动家庭阅读,现在我班大部分家庭已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3.以一篇带动多篇,从单篇阅读走向“群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
和大人一起读作为一个新增的阅读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有童谣,儿歌,童话,寓言等。我们在教学实践时,可以每一单元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材料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外阅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针对《孙悟空打妖怪》这一首儿歌的连锁调结构形式,我又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连锁调儿歌《野牵牛》和《懒汉懒》,这不仅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使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针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群文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突破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材料为主,增加课外阅读,将课内外阅读相融合。以“一篇带多篇”,甚至以“一篇带一本”再到“一本带多本”。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无形的大大增加,阅读能力也会由此提升,有了阅读能力,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自然会由“阅读”走向“悦读”,由“共读”走向“自读”。
4.利用微课视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形象的、具体的、生动的知识内容,学生的接受更加积极主动,而且记忆程度更加深刻。因此在《孙悟空打妖怪》课件中,我插入了亲子拍手共读的小视频,孩子们通过观察,主动尝试打节拍读儿歌,感受《孙悟空打妖怪》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我还插入了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给学生营造了真切的情境,使学生产能够边读边欣赏,体会儿歌中包含的故事,并且能从视频中提取简单的信息,将单调乏味的文字变成便于小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形象事物。
这样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官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教育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化,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是每个老师必备的技能。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我认为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
以上四点就是我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最大成果,在以后的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教学当中,我将继续实践以上成果,以求精益求精。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也不忘学习和创新,收获更多的成果,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次研究以《孙悟空打妖怪》为课例,研究成果中的朗读方法只适用于和大人一起读的儿歌和童谣体裁,对于其它体裁,如童话,寓言等适用性不强。
2.课例最终完成的教案各环节是以我校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为研究对象设计,我认为一节优秀的课例无论教学对象水平如何都能够流畅的展现出来,这还需要我多打磨。
3.一节公开课课例完成历时长,准备充分,但对于平时常态课教学很难保证这样的用心,这需要我调整心态,对于每一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都能保证初心。
后记:
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人类的思想、感情、知识、经验和期望,都在文字中等候,孩子们通过阅读去想象、思索、体验、感受,一定受益良多。童年是人生的精神资源,童年期的面貌影响着人生今后的方向和格调。童年期,需要为人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当童年捧起属于自己的书,展开书页,你会听到,童年飘出如此丰富的诗意。
在儿童阅读的初始阶段,是需要大人的引领,而共读是架起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桥梁,有了大人的陪伴,孩子们能够渐渐的走进阅读,感知阅读,进而爱上阅读。
3.以一篇带动多篇,从单篇阅读走向“群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
和大人一起读作为一个新增的阅读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有童谣,儿歌,童话,寓言等。我们在教学实践时,可以每一单元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材料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外阅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针对《孙悟空打妖怪》这一首儿歌的连锁调结构形式,我又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连锁调儿歌《野牵牛》和《懒汉懒》,这不仅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使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针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群文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突破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材料为主,增加课外阅读,将课内外阅读相融合。以“一篇带多篇”,甚至以“一篇带一本”再到“一本带多本”。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无形的大大增加,阅读能力也会由此提升,有了阅读能力,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自然会由“阅读”走向“悦读”,由“共读”走向“自读”。
4.利用微课视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形象的、具体的、生动的知识内容,学生的接受更加积极主动,而且记忆程度更加深刻。因此在《孙悟空打妖怪》课件中,我插入了亲子拍手共读的小视频,孩子们通过观察,主动尝试打节拍读儿歌,感受《孙悟空打妖怪》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我还插入了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给学生营造了真切的情境,使学生产能够边读边欣赏,体会儿歌中包含的故事,并且能从视频中提取简单的信息,将单调乏味的文字变成便于小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形象事物。
这样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官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教育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化,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是每个老师必备的技能。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我认为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
以上四点就是我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最大成果,在以后的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教学当中,我将继续实践以上成果,以求精益求精。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也不忘学习和创新,收获更多的成果,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次研究以《孙悟空打妖怪》为课例,研究成果中的朗读方法只适用于和大人一起读的儿歌和童谣体裁,对于其它体裁,如童话,寓言等适用性不强。
2.课例最终完成的教案各环节是以我校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为研究对象设计,我认为一节优秀的课例无论教学对象水平如何都能够流畅的展现出来,这还需要我多打磨。
3.一节公开课课例完成历时长,准备充分,但对于平时常态课教学很难保证这样的用心,这需要我调整心态,对于每一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都能保证初心。
后记:
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人类的思想、感情、知识、经验和期望,都在文字中等候,孩子们通过阅读去想象、思索、体验、感受,一定受益良多。童年是人生的精神资源,童年期的面貌影响着人生今后的方向和格调。童年期,需要为人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当童年捧起属于自己的书,展开书页,你会听到,童年飘出如此丰富的诗意。
在儿童阅读的初始阶段,是需要大人的引领,而共读是架起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桥梁,有了大人的陪伴,孩子们能够渐渐的走进阅读,感知阅读,进而爱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