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2018-05-08 23:03: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科教学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人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一、 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中对八年级阶段的要求是使学生: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写意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3、 注意学科渗透,关注前沿的发展。
4、 教材的安排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
5、 力图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科书的体系坚持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其整体框架为:学习物理——从认识物质开始,进而学习有声有色的世界——物质的复杂运动,最后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具有以下特点:
1、 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特别是倡导探究学习方式。
2、 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认知特点。
3、 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增加新题材、新科技成果、图片(含照片),反映时代感,同时,增加联系生活、技术、社会、的实际内容。
4、 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小制作、小实验等,作业中也适当增加了上网查询资料和数据等,鼓励学生选做和相互交流,并适当地增大了教材的弹性,在教科书中设立了“科学窗”、“阅读材料”等栏目,给学生提供了课外拓展的有效导向。
三、 本套教材的知识体系
1、 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
2、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 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和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 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 会几率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四、 本套教材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
能力体系:
1、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 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价值体系:
1、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五、教材处理
1、尊重教材,严格把握课程标准。八年级物理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学生认识物理世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不做过分的补充和引申,以免人为地提高难度,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对以后的教学造成消极影响。
2、教学要以教材为主,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教材上的知识导入大多数以学生常见的现象、图片为主,但个别是我们农村学生闻所未闻过的,这时可以将这些内容替换为学生已知的,使学生便于理解,教材中的个别例题偏难,解答步骤多。课堂上,先把它放一放,添加几个简单的、步骤少的作以铺垫,由简到易,容易掌握。
3、注重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一节中的“想想议议”有这样一道题:为什么向手上哈气时,手会感到暖和,吹气时感到冷?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了解更多的奥秘。
4、利用教材的“实验探究”、“实验与思考”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用事实说话”的好习惯。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知道,实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进行实验探究,例如一瓶矿泉水、体育课的沙坑等,就可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5、引导学生理解科技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只有在不断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6、帮助学生掌握多种信息收集的方法,如阅读书籍、上网查询等。
六、理想中的物理课堂
在教师快乐施教、学生快乐学习的快乐课堂中师生共同发展,创造和谐。
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乐学、会学,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打下扎实双基的同时,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发展的需求、终身学习的热情、愿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教学中的困惑
物理中的部分计算必须用到数学知识,但在教学中发现,可能由于使用版本不同,物理所用到的相关知识数学学习较晚,如密度计算中用到的科学计数法、幂的运算,杠杆部分的相似三角形等,造成课堂上教师讲时费时费力,学生学得一知半解。如何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怎样将数学与物理知识更好的融合,是我今后努力解决的问题。